说起英国创意产业,一般人也许很难有具体联想,但如果说起气势恢弘、风格前卫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这座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说起上海世博园内那朵令人过目难忘、有着6万根透明亚克力“触须”的巨大蒲公英——英国国家馆建筑,人们一定印象深刻。而这两大著名建筑,都是英国设计师的作品,是英国创意产业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直观、生动体现,也展示了设计作为英国创意产业最为重要的部分已经成熟起来。
创意概念先行,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英国政府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产业发展。创意不再仅仅是街头涂鸦和肤浅的标新立异,它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特征。
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新闻官亨特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创意产业对英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行业都可能与其他行业有所交错,它们各自的经济潜力和贡献可能不同,但已经连接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1997年后,作为其“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政府对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支持,为避免部门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的现象,专门组建了跨部门的责任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统一调动各部门掌握的有限资金和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文化、个人创造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进程。在政府的推动下,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朝着成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方向努力,处在困境中的英国经济也因此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创意产业曾一度超过金融服务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创意产业也为英国内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吴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英国政府当年在做了一番详细调研后,之所以下决心把原国家遗产部整合改名为“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并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协助创意产业提高社会认知度,帮助各创意产业门类充分实现其经济潜力”,是因为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英国,眼看传统产业日趋式微,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迫切感到要把创意、创新作为立国之本,要仍然走在世界知识产业发展的前沿,才能够真正传承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使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得到发扬光大。
吴逊表示,创意的精髓及其生命力都在创新。一个民族文化的成长发展与延续,与其文化创新能力关系密切。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这本身就充分说明,在历史上英国率先进入现代化绝非偶然。历届英国政府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扶持环境,并为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抑制拜金倾向,
让创新源于思考
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及就业的诸多贡献,反映了英国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就。根据主管创意产业的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2011年1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英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共有10万多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13%,其中主要经营音乐和表演艺术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目前,创意产业约为英国提供了150万个就业岗位,其发展速度是国家经济增速的两倍。即使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加之中的比例仍接近2.9%,其所创造的外贸总额则达89亿英镑,占出口产品与服务总额的10.6%。
在政府引导下,英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成了文化机构的主要管理者,而文化机构则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英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在其2011—2015年工作计划中,还提出要进行制度改革,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意产业中来。
吴逊指出,英国政府一方面大力投入扶持创意产业,以一种推崇创意的大理念,来激发个人的创新,同时也注意对其加以平衡引导,抑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对物质、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倾向,倡导文化人沉下心读书思考,因为任何创新都源于思考,创新依赖于深厚的传承积累。
对这一点,伦敦查宁阁图书馆中文部馆长李弃予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创意产业能够取得成功、新创意如此活跃,是因为英国许多创意产业人士很注重享受创意、创新的过程,而不过度关注与追求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例如,组装家具的创意原产英国,但将其做大做强,收到极大回报的却不是英国企业;又如网络游戏软件开发,很多原创于英国,但却在其他国家大赚其钱。
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出口国之一,电视节目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由于英国法律规定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需有至少25%是独立制片人制作,制播分离体制刺激了独立制片业发展,更有创意的节目才能在电视台争得一席之地,竞争刺激佳作涌现。近年来在中国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等选秀、相亲及智力竞赛节目有不少源自英国,足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驻英国记者 李文云 白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