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粗糙睡眠”:校园创意无处不在
在英国大学教育体系中,“创意”一直都是学校秉持的理念,从濮波所访问的PCI学院就可见一斑。PCI:表演和文化工业,本身就是两个不同向度的学科,它们在一个学院里融合互动,首先就是一种创意。
短短几周里,濮波就接触到利兹大学的各种“创意思维”。比如,利兹市中心博物馆里推出的一个展览,名为《看不见的建筑》,将黑板、粉笔、舞蹈、对讲机、照片、视频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展示。展览的卖点之一,是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对讲机参与。同一天,PCI学院的Stage剧场里,一场名为VOID的装置艺术表演,也结合了光、场景、演员、广播、电视等诸多元素。
事实上,利兹大学鼓励创意,创意理念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有个体验“粗糙睡眠”的活动,让参与学生在野外睡觉,并非帐篷露营,而是真的要风餐露宿。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们睡觉的滋味。濮波说:“这其实是一种透彻的人文关怀,犹如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黎民苍生的关怀。”
还有一个叫做“圣·乔治地下室”专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福利的慈善机构,最近的一个募捐项目,采用了“大建筑”创意。他们利用废旧材料建起一个个操场,引起大家对一个叫做“东非操场”的慈善机构注意,吸引学生参与,并为该机构招募志愿者。
触摸垃圾桶:从日常生活感知专业理论
在利兹大学安顿下来,濮波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自己专业的关联。他每天阅读和浏览各大网站,关注《卫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BBC等大众媒体新闻。
从英国人的各种生活习惯中,濮波发现英国人与戏剧大众化存在诸多联系。比如,习惯喝下午茶,让英国人善于在公共空间表现自己;由于纬度差异,一般夏天晚上七八点天都没有黑,白天被拉长了,人们走出户外的欲望更强烈;英语语速很快,与其逻辑和修辞也密切相关。莎士比亚戏剧里充满大量诗化的、雄辩的、双关的语言,就能说明问题。
濮波去“表演工作坊”参加活动。晚上气温很低,老师让学员们走出排演厅,在学校建筑周围体验不同空间的温度和气息。就这样,濮波第一次摸到了一个垃圾桶在秋夜里真正的“体温”,还在桶上读到一则关于非洲解放运动的人文讲座信息。“以前,不太会注意这个不起眼的垃圾桶,更不会俯身去看桶身上张贴的讲座广告,”濮波挺感慨。
濮波说,留学期间尽量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去当志愿者,既提高英语水平,又能拓展专业视野,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很好途径。在英国,志愿者非常受欢迎,甚至要竞争后才能加入。
智利总统“导演”:舞台终将回归真实生活
此次访学,濮波的目标是,通过切身体验英国利兹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在表演、文化领域的不同教育方法,把这种不同和交融的声音记录下来,为国内的院校和学生服务。因此,他选择了戏剧表演的背景研究、研究方法论和故事工作坊等课程。
“表演的背景研究”课程,是一系列集锦式讲座。除了表演的新视野和新理论,还有大量前卫表演家的现场演绎。其中一次讲座,请来了约克郡该领域的艺术家萨拉女士,用丰富的表演经验为大家演绎风靡于英国的Live Art(活的艺术),让前沿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课堂讨论中,其他同学告诉濮波,英国有许多个性化量身定制的戏剧公司,观众甚至可以像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包厢里一样,点播演员的表演。
表演学课程上,除了研究应用戏剧学、现象学、人类地理学等,还会关注政治领域,如当时智利营救33名矿工的新闻。“在本质上,事件已经演变成一场由总统担任‘导演’的文化表演。在光彩的舞台上,一旦演出结束,舞台就交给了普通的生活。”濮波说,在《卫报》的新闻里,他读出总统离开“舞台”后,真实生活的回归:33名矿工与煤矿公司打起了官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