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卡国际设计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公办艺术院校教学僵化积重难返,私立设计培训机构市场导向急功近利。”这是当下很多人对这两类教学机构的普遍评价。在中国创造的大背景下,这两类机构一方面承担着设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由于培养的人才模式存在种种缺陷,他们正遭到用人企业越来越多的诟病。教学模式创新仿佛一记“魔咒”长期盘旋在中国设计教育业上空驱之不散……
公办艺术院校这里不光指专业的美术学院,也包括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或专业。作为高等艺术学府,他们每年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设计类人才。但是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的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首当其冲。这则令人尴尬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公立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究其原因,教学模式上僵化落后难辞其咎。
我国设计专业多成立时间较短,多数在九十年代快速组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加之没有供借鉴的教学模式,所以大部分学校一直沿用从前纯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偏重艺术理论的传授,老师总是以大师的作品作为教学的范例,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夕才能真正接触实用性技能课程。由于公立大学整个教学培养过程很少涉及设计师素质的培养,比如市场洞察、商业沟通、项目管理、作品推广等能力,使得很多毕业生工作中常被冠以眼高手低的称号,短时间很难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
与大学教育不同,一些私立培训机构在培养设计人才的方式上,更注重实用技能。所以面对公办美术院校的应用性弊端,很多企业寄希望于近年野蛮生长的私立设计培训机构。
但在这些私立培训机构中大多采用市场化批量化运营模式,教学中侧重设计软件操作,较少涉及设计理念和文化素养的传授。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设计水平的同质化、单一化,在毕业工作后设计能力提升空间较小,慢慢沦为高级设计人员的出图员。
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界专家魏来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讲到:“真正的设计人才在具备多元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技能的同时还应兼具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他们有能力把自己的设计成果转化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但这种人才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很难产生;中国设计教育界需要一个变革者担当开路先锋。”
近期,北京西卡国际设计学校通过创新设计教育模式发布,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他们最新发布的“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知情人士透露,该模式不仅整合了公立私立两类设计教育模式,还把许多国际一线设计培训理念融入其中。其中就包括对德国包豪斯式教学模式的借鉴吸收,教学中强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
在西卡的这种教学环境里学生能体验到设计公司的真正运营模式,“工作室+项目”是这套模式的双核心内涵。学校课堂完全模拟设计工作室,学习课程就是不同的设计项目。来自国内设计界权威专家组成核心教学团队,他们按照行业的真正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设计能力,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技巧、项目沟通和个人品牌塑造等。西卡方面称,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多已经走入一线企业并获得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因为那里和西卡学校环境“别无二致”,学生进入设计企业很容易适应。
很多业内专家对该模式寄予很高期望,他们认为模式创新一直是很多教育机构标榜的口号,但很少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西卡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一具古话“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