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校申请尤其看重学生的综合背景,影响申请录取结果的众多因素中,语言成绩、平均学习成绩、研究、实践和工作背景等因素不可或缺。但是,当许多申请人都拿到托福、雅思、GMAT、GRE的高分时,评定的标准就会集中在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上。如何获得录取委员会的青睐?把申请材料包装得更有吸引力,有特点,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申请材料在包装尺度上的拿捏很重要,如何既能凸显申请者的特点和能力,又避免“过度包装”之嫌,成为困扰申请者和留学顾问的最头疼问题。
申请材料不实会导致被拒签
据统计,2010年美国大使馆总共受理了大约80万份的非移民签证申请,批准的签证率大概为80%,剩余20%无法通过。其主要问题在于:移民倾向、申请者对相关程序步骤的误解以及因借助申请顾问进行“华丽包装”,而导致不实申请或者信息不一致。
一位留学顾问向记者诉苦,现在很多留学机构的“过度包装”行为纯属被迫无奈。“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带着他高二的孩子来咨询,孩子的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在国内连二类本科都不一定能进,家长却要求我们帮孩子申请美国前50的学校。”当他为家长分析、试图降低家长的期望值时,却被告知已经有好几家机构承诺可以帮助申请。“这个时候除了帮忙杜撰,还能做什么呢?”
过度包装已令中国学生形象受损
留学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文书(个人陈述、简历、推荐信)、个人作品、资格证书、语言成绩等。嘉华世达广东分公司资深顾问薛红辉从他近几年所接触的申请案例发现,申请材料的过度包装往往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材料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张冠李戴、辞藻过分华丽;二是在推荐信中推荐人过度夸赞申请人,以至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三是个人作品并非个人原创;四是资格证书造假。
学美留学高级顾问、业务总监吴志益指出,学校的审核委员都是阅览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申请材料的,对于明显有问题或者有漏洞的材料想逃过他们的“法眼”几乎不可能,所以对于包装过度的材料,最大的可能就是直接给审核委员会淘汰掉。就算侥幸通过,面试环节也是很难通过的。“过度包装”现象已经给一些海外院校留下了不良印象,他们针对中国留学生推出增加成绩单认证、增加面试频率等措施,可见海外院校对于部分中国学生信心不足。
申请材料如何拿捏包装尺度?
包装在留学申请时经常被提到,但是关于怎样包装、怎样去拿捏尺度的问题,道理说起来并不难,实施起来却很难,具体做起来要靠经验的积累,要知道申请需要什么、学生有何潜能可以与申请相呼应,又有哪些资源是可以调动起来的。比如文书写作,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不管你有多优秀,但毕竟是个学生,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关键就是合理呈现一个学校想要的你但又必须是合理的呈现,不能过度更不能作假。
如何把握包装的尺度?除了遵循包装的核心思想:即诚实、适度和匹配原则外,在具体措施上,正确的包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申请人多引导,通过头脑风暴等活动,让申请人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做过的活动和经历多反思,挖掘深层次的感想、收获,从中挖掘申请人的优秀品质。事无巨细,只要能反映申请人的专业素质和学习潜力,与申请方向挂钩,都可以发挥利用,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事例。
2.充分了解申请人语言背景和个人经历,在各种申请材料之间把握一个平衡,使各部分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和统一。
3.指导申请人做好长线规划,针对其申请的专业和目标,丰富个人背景,提高其“软实力”,从实质上进行“包装”升级。
案例:缺乏实践经历怎补救?
案例:广州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李同学,成绩在班级排名前十,申请目标:美国前30名校化学工程硕士。由于国内课程设置的缺陷,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性项目,缺乏相应能力,导致其研究背景比较苍白。经过留学顾问的引导和包装,最终获得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录取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录取及学费减免。
分析:对比李同学的背景和他申请的学校,很明显,李同学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李同学属于学习优秀的好学生,但他既没有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研究背景,也没有可值得称道的实习经历。为了帮助李同学实现他的名校梦,留学顾问为他制定了全面的申请方案,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李同学提升自己。
第一,寻找实习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弥补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实习推荐信中,重点突出了李同学在工作期间扎实肯干、认真努力、善于学习,强调其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积极与系里教授老师联系,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研究能力。李同学大三时就已经开始跟着上硕士研究生的某些课程,虽然他坦言很多都没有听懂,但其主动去上研究生的课程就是一种积极好学的表现。如果在申请材料中大肆渲染学了多少研究生课程,结果可能会使学校误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但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学会,从而让学生面试时下不了台。
第三,侧重李同学把学习当作完善自我实现目标的追求,体现一种冷静、沉着、稳重的学者气质。如果纯粹罗列学生有多么优秀、获得多少奖励,这样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李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