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意大利蓝领工人的儿子,因为其作文动人地描述了他对食物和家庭的热爱,以及他和自己智障弟弟的关系,一下子被大家看中,很快获得一致通过。一位平均成绩为B、英语成绩为C的学生,她有听力障碍,生长在西班牙语家庭和非常破落危险的社区,每天要通勤一个多小时上学,从小就照料自己的弟妹。录取人员对她争论不休,讨论了二十分钟仍没有结论,最后不得不推迟决定。
Amherst College的录取委员会有6位成员,要在7700申请者中挑选1100位学生。一位科罗拉多的学生的资料显示,他成绩平平,在一般情况下肯定不合格。但录取委员会发现,他父亲离家出走多年,母亲失业,他生长在犯罪率极高的社区。结果,他的成绩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委员会一致决定录取。
一位来自纽约的牙买加移民,虽然在美国历史和统计两项高级课程考试中拿了高分,但在大学录取的主要综合考试SAT中成绩仅为1180分(满分1600),离Amherst College学生1360-1530分的中等水平还差很远。录取委员会发现,她的父亲曾被关进监狱,并已经被遣返牙买加。大家一片叹息:“这是多么艰难的生活!”不过,在纽约,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多了。最后,大家把她放进了候补名单。(美国大学录取的学生有一半左右不来就读,当不来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预想时,留出的空额就由候补名单中的学生填补。)
一位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的学生,11岁才开始讲英语,各科成绩都很出色。大家无话可说,连举手表决都没有就把她的材料放进了录取档案。
录取委员会非常认真地审查申请者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所上的高中里升大学的学生比例,等等。上述主要三个方面的程度越低,这个学生越容易被录取。
当然,这样考察学生的家庭背景,并非论出身取人,也不是把大学变成慈善机构,其最终目的还是挑选人才。在这样的选才过程中,大学把社会和家庭因素当作衡量学生“品格”的一项指标。你以后在一生的事业中是否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品格,是你成功的关键。而这种品格,从你上大学前如何“克服生活的挑战”,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当然,艰难的生活也加强了你对他人的理解力,成为你的“领导力”的基础。可见,“品格”和“领导力”这种在美国大学录取中非客观的指标,刚开始设立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者,如今则基本上成为辅助弱势阶层的有力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