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留学环境,将成为软实力比拼场
郑勇:刚才提到关于分数的问题,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的理念里面,中国教育是应试的,目前来说我发现申请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好像也出现一种“为分数论”的趋势,比如以前2000分的SAT成绩可以申请到不错的名校,现在是2100,再往后可能就是2200甚至到2300,这是硬实力。未来这种水平都上去之后,软实力比拼的是什么?比如对于一个美国高考高分的中国学生,两个在一起怎么比较?
崔婕:确实是说,大家都申请清华,申请北大,因为只有申请这样的学校,大家都知道已经过了那条线,所以在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怎么样脱颖而出,这个就非常重要。举一些细节,像写简历,美国的简历有它的一套标准,比如时间倒叙,按照倒叙的时间,99年1月到几月我在干什么,2007年、2008年我在干什么,是这样的倒叙,不光在简历上体现美国人认真的风格,而且还要抓住它的精髓,精髓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要用平淡普通的语言去描述,一定要出数字化、成果化,比如有工作经验的人,你就要写在这个公司工作阶段我给它利润提高了80%,与上半年相比,或者我在这个班级学习的时候,我是第几名,或者我干了什么事情。我有时候打比喻,相当于是说你去做一个广告,这个广告花你一千元一个字的时候,每个字你都开始珍惜了,所以简历也要达到这个水平,不要平铺直叙的,说完了什么都没有,人家对你没印象,所以一定要量化,要成果化,在很少篇幅里面突出你的光辉形象。美国人的职业简历都是这样。大家可以在网上或者找一些身边的人,或者是咨询我们,我们可以告诉你美国式的简历,包括格式、优点在哪里。
除了简历就是推荐人,推荐人其实很重要,你选三个学校里的教授,跟你选一个工作中的,选一个社团的,再选一个学校的教授,是不一样的,那个教授说他的英文很好,另外一个人说他学习很好,那个人说他实验室很好,美国看到以后这是整体的。比如说我有科研能力,但是我还有跟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我还有社会爱心,还有领导能力、组织等等,想办法把自己夸的成花一样。根据我过去的工作经验,在美国跨国公司或者大公司里工作也是这样子,大家都要抢功劳。所以我们写推荐信、简历的时候需要比较巧妙的运用语言,包括个人自述这一部分。这基本上我会回答了您的问题。
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去做入学申请
郑勇:以前有高分考生的话完全可以自己办理美国名校的申请,现在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专业的留学中介机构来办理美国名校的申请。像您现在办理美国,尤其您有美国的留学经验、工作经验,您觉得您回来之后为这些有着美国名校情结的中国孩子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崔婕:正好说中了我们的优势,我们通常都会跟申请人谈,比如写个人自述的时候,我们会有大概将近五十到一百道题,去深挖掘他日常生活是什么样,他的学习才能、工作才能、组织领导能力,就是让他去回想他在日常中做的事,没准他认为不重要的,但恰恰从我们眼里我们认为是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觉得重要,就是因为美国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完全了解了美国学校的录取过程,录取观、价值观,加上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实际上确确实实就是这样,作为中国人申请北大、清华的时候,你的录取观是中国人,就不自觉地运用中国价值观。但是申请西方学校的时候,那些老师本身就是西方人,所以不自觉地用西方的价值观。比如咱们在学校里有时候接触不到那么多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团队,而且我的团队通常会对于学生的提交上来的个人自述,我们会从语法上去检查,不只是从语法上检查,从他的写作习惯是不是美国人认可的方式,因为写作技巧也是要有的,除了基本的语法,除了你写的字句是不是符合美国断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写完了这些话哪些词是能够让你这个栩栩如生地变成一个从所有的2300,哪怕2400满分的SAT,五个人考了2300为什么能够挑你,所以就是在这些软材料里面,我们给他们层层把关。尤其是在申请名校的时候,或者想申请比较多的学校的时候,这个工作量更是非常大。我不建议大家去拿一个个人的PS递交给所有学校,一定要在这个PS里面告诉学校,我为什么选择你们学校,我选你们学校的原因可能是我那里有一个校友,他告诉了我什么,或者我看到一个新闻,看到了你们学校什么什么,一下子就对你们学校感兴趣了。或者说我非常想申请你们的学校,花了多大的经历,甚至花五个小时搜索你们学校,它是如何符合我未来三年的人生规划,五年人生规划。这是我们能够帮助他们的地方。
郑勇:通过咱们这个专业的咨询顾问做的软材料,主要还是突然能够吸引美国招生官员或者录取官员眼球的关健词。
崔婕: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