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正快速——十年十年地,甚至一年一年地步入一个后工业的、知识驱动的社会,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技术变革,犹如一个世纪前美国从农业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一样。”〔美〕詹姆斯,杜德斯达等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王定华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才成为21世纪构建国家实力的基础。为确保经济继续领先的优势与世界霸主的地位,赢得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美国加速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力争保持其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基本质量和办学特色。
在现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一是全球竞争的压力。尽管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高水平大学,但其他国家也在急起直追,高水平毕业生和创新科研成果也在迅速增多,美国相对位置在下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定,在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到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降为第9位,完成率降为第12位。同时,美国的科技竞争力正在相对下降。据《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统计,就科学和工程领域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情况看,美国的竞争力不容乐观。对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3项指标进行比较,美国都表现出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就论文占有率指标看,美国下降了16.9%,欧盟上升了5.5%,亚洲十强上升了45.6%。就引用前1%论文占有率指标看,美国下降了12.4%,欧盟上升了17.4%,亚洲十强上升了53.1%。就高引用论文占有率看,美国上升了5.8%,欧洲上升了12%,亚洲十强上升了5.1%。在前两项指标中,美国表现出绝对下降,欧盟明显上升,亚洲十强大幅度上升,而在后一项指标上,美国的表现也远落后于欧盟,只不过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亚洲十强。姚锐.新千年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向及其政策背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010年11月4日,美国教育部长邓肯(Arne Duncan)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表示,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体系日益扁平化,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的青年将无法找到工作。他承认,在上一代人中,美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曾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现在只排到第九位。如果美国人受教育程度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美国必将获得相对更好的发展。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大学生比例重夺世界第一的目标。
二是科学技术的迈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方式都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和机遇。新技术为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实施绩效责任制,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提供了现实条件。麻省理工学院把各科课程内容全部电子化,并挂到网上,让校内外、国内外学员浏览。不过,网络信息技术在让大学生拥有广阔学习、娱乐、交友空间的同时,也常常分散他们的精力,滑入“快餐文化”中。为此,美国的有识之士认为,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业的广阔能力,而不应囿于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本科阶段尤应高举通识教育旗帜,让学生有品德、有眼光、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三是大学经费的压力。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各州财政收入减少,加之医疗改革占去较多资金,各州对高等教育拨款降低到二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公立高校不得不开源节流。2008年秋季,美国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学费平均上涨了6.4%。私立大学接受捐赠数量也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减少,学费同样上涨了,提供奖学金的名额也随之削减。生均教育成本的增长超过通货膨胀增长率或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学生贷款上学更为普遍。据美国学生贷款项目研究显示,2009年从四年制公立大学毕业的学生平均负债达2.4万美元,从私立大学毕业的学生平均负债达1.9万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在硬件建设、规模扩张方面的空间不大,必须更注重创新,提升内涵。
四是入学准备的不足。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迫切需求。据估计,美国90%增长最快的工作岗位,例如健康医疗、信息服务业等领域要求从业者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现实情况是,美国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的数学和科学知识程度能够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每年大约有一百万学生从高中辍学。根据2005年ACT考试结果,在全美120万考生中,仅有22%学生的英语、数学和科学科目成绩达到进入高校学习的要求。2008年后,金融危机引发失业率上升,不少在职人员重返课堂充电,导致2009年各大学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降反升。由于受美国20世纪60年代婴儿潮的影响,2008年成了美国历史上高中毕业人数最多的年份。然而,高中毕业生能力却良莠不齐。相应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很高,但毕业率并不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还必须兼顾精英,提高质量,保持特色,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大力提倡本科生阶段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据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统计,全美有218所文理学院,约占高校总数的5%。这类学院集中精力办本科,教育质量为美国社会所公认。据介绍,美国有32位总统的本科教育在文理学院完成。文理学院是通识教育实践者,并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其他各高校的本科教育也越来越需要奠定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与全面发展。综观美国通识教育,可看到其基本特色。
第一,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通,重视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除侧重学习一个诸如化学、生物学、文学与政治学等专业学科外,更要广泛学习从道德、伦理、哲学到数理逻辑,从人类文明到天文与地理,从历史学到其他文化研究,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等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学分要求,通常专业类占1/3,而后者占2/3。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与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具备可持续性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美国通识教育所强调的方面,它贯穿于所有课程。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强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坚持适度规模办学与开展学生指导相结合,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关心每个学生成长是文理学院的共同办学理念。无论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在大众教育阶段,这类学院始终坚持办学规模与班级授课小型化发展策略,注重塑造教师、学生、校友与家长相互关心的校园精神。文理学院在校学生规模一般不超过3000人,60%课程的教学班级不超过20人。当然,由于美国高校均实行选修制,难免有的课人多,有的课人少,并非千篇一律。“小型化”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还为每个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区服务提供机会,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对于公立大学而言,招生规模自然是比较大的,难以像在文理学院那样,教授可对每位学生耳提面命。但在本科阶段,公立大学也开始重视采用导师制、社团组织或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指导,获得发展。
第三,坚持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移民兴办的学院,浓缩了相应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成为构建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院校努力发挥传统优势,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例如,有的院校对本科生的考试不设教师监考,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诚信品质。学生则自发组织道德法庭,审判有欺骗行为的学生,提出处理建议。美国院校的通识教育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际社会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懂得了善待生命、认识自我、关注他人,学会了先做人、再做事。展望美国通识教育的未来,需要从过去、现在的延长线上追寻线索。其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在四年制大学前两年进行,以后大学各个年级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追求。其二,在通识教育目标中,将更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及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将更加积极主动,富有生机,既要满足闲暇,发展人性,锻炼心智,又要顾及现代社会之需要。通识教育将更加重视培养四种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能做适当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其三,标志通识教育含义的传统人文科目,如哲学、历史、当代文明等,其价值将继续受人瞩目。其四,教师教育将更着重通识教育,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让教师能以全面的修养感召引导学生,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获得升华,做更多对人类有益的事。
二、切实保证博士生阶段的传统优势
在美国,硕士学位已与民众握手,不再是学问的象征或高学历的标志。只要有愿望,大多可找到获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一些院校把硕士学习作为通向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梯,具有考查性质。很多大学的硕士学位一个学年即可拿到,学生们往往绕过硕士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一些名牌院校,硕士学位被用来安抚那些不够攻读博士学位条件的学生。
美国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还是有含金量的。若不下工夫,任何人都难随便混个博士学位。所以,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人们还是高看一眼的。博士学位是美国高等院校授予的最高学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博士学位获得者均被授予哲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强调学术研究的能力,专业博士学位则侧重应用领域。1920年时,全美只有14所院校可以授予各种博士学位,如今五百多所院校具有此资格。
各院校对博士学位的要求有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博士生通常须修两年的专业课程,在此期间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全面了解,同时也接触并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一些院校的研究生计划要求博士学位候选人首先取得硕士学位,而另一些则允许他们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研究生计划强调对作为研究工具和反映一般文化修养水准的外语的掌握。学生通常选修法语、德语和俄语三门外语中的两门。近年来,汉语也被作为外语的一种选择。有的院校已对必修两门外语的要求作了某些修改,如只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但须加修相关专业课程来取代,如经济系博士生加选高等数学或统计学课程。
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除完成全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外语要求外,还必须通过一组专业领域的综合性考试。这组考试或采用笔试方式,或采用口试方式,或两者兼而有之。博士生考试成绩由本专业教授委员会审核,以确定该生是否具有撰写博士论文的充分条件。直到通过综合性资格考试才算正式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这就是所谓ABD(All But Dissertation)。通过资格考试后,博士候选人通常还要向教授委员会作一次开题报告,以取得委员会对博士论文选题的认可。
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阶段是撰写博士论文。早些时候,博士论文要求对知识和专业领域有重大和创造性贡献,而今则强调其在训练全面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价值,论文中有独到见解即可。博士论文也许在一年之内便可完成,也许要花数年之久,这取决于各校的标准、选题的难易、博士候选人的勤勉程度和功力深浅。许多人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找到一份全职工作,不能及时完成论文写作,一拖再拖。美国院校通常规定,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年限对全日制学生为3—4年,但实际上很多人需5年以上。一般来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攻读博士学位,与理工科相比,所需时间要长,但成功率反低。完成博士论文并符合其他有关条件后,博士生须就论文的价值、论点和论据作公开答辩。校方就此种答辩预先在全校范围张榜通告,有兴趣者均可旁听。
美国博士生培养有其特点。
一是训练时间较长,注重独到见解。美国博士生培养常常需要5年以上时间。导师指导相当认真,让博士生经历独立钻研、共同讨论、给本科生上辅导课等多个环节,使之功底扎实,见解独到。近年来,导师往往不是一位教授,而是若干位教授,由导师群共同对博士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二是强调理论学习,兼顾实践环节。美国的博士生课程设置旨在使他们获得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日后更新知识,完善素质,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预料将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打下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基础是最好的应对手段。另外,同企业界的广泛合作也促使大学按照实践需要,设置新专业,淘汰旧专业。事实也证明,大量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质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申请到企业的课题经费。
三是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美国自从有博士生教育以来,便一直遵循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大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在他们从事科研活动时,则突出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如此培养出来的博士在尖端领域和实践中遂能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文科博士生而言,大量阅读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献,掌握研究方法,是各校所强调的,旨在让博士生站在前人肩上前进。为更好地提供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美国采用高度集中的方法分配科研经费,优先照顾重点大学的需要。在提供科研资助方面,美国政府部门对公立、私立大学基本上一视同仁。除了政府拨款外,各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自筹经费,如私人赠款、基金捐赠等,保证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如果科研经费不足,设备、设施便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降低博士生的质量。
三、提高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2003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近70%,在校大学生达到1480万人。2010年,在校生逾1600万人。高等教育已告别象牙之塔,但质量问题受到美国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Jonathan R. Cole. 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Public Affairs, 2009. p 345.
2010年8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战略。他表示,要推出新联邦贷款项目,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为此,联邦政府将出台以下措施:一是由政府直接向学生发放贷款,而不再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此举在若干年内将节约600亿美元开支。节约的资金将作为贷款追加发放给学生,全美800万学生将从中受益。二是由于大学学费不断上涨,政府将增加三倍投入,为中产家庭提供大学四年学费的税收抵免。三是加强与公众沟通,及时提供各大学的费用及毕业率等信息,供学生报考大学时参考。四是简化经费资助申请表格,避免重复提供个人信息。奥巴马表示,要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率。目前,1/3的大学生无法获得学士学位,少数族裔的大学生情况更糟,只有一半能顺利完成学业。奥巴马表示,为确保大学生毕业和就业,美国政府将加强对教育的保障,完善必要的措施。
美国博士生培养有其特点。
一是训练时间较长,注重独到见解。美国博士生培养常常需要5年以上时间。导师指导相当认真,让博士生经历独立钻研、共同讨论、给本科生上辅导课等多个环节,使之功底扎实,见解独到。近年来,导师往往不是一位教授,而是若干位教授,由导师群共同对博士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二是强调理论学习,兼顾实践环节。美国的博士生课程设置旨在使他们获得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日后更新知识,完善素质,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预料将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打下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基础是最好的应对手段。另外,同企业界的广泛合作也促使大学按照实践需要,设置新专业,淘汰旧专业。事实也证明,大量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质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申请到企业的课题经费。
三是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美国自从有博士生教育以来,便一直遵循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大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在他们从事科研活动时,则突出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如此培养出来的博士在尖端领域和实践中遂能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文科博士生而言,大量阅读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献,掌握研究方法,是各校所强调的,旨在让博士生站在前人肩上前进。为更好地提供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美国采用高度集中的方法分配科研经费,优先照顾重点大学的需要。在提供科研资助方面,美国政府部门对公立、私立大学基本上一视同仁。除了政府拨款外,各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自筹经费,如私人赠款、基金捐赠等,保证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如果科研经费不足,设备、设施便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降低博士生的质量。
三、提高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2003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近70%,在校大学生达到1480万人。2010年,在校生逾1600万人。高等教育已告别象牙之塔,但质量问题受到美国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Jonathan R. Cole. 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Public Affairs, 2009. p 345.
2010年8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战略。他表示,要推出新联邦贷款项目,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为此,联邦政府将出台以下措施:一是由政府直接向学生发放贷款,而不再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此举在若干年内将节约600亿美元开支。节约的资金将作为贷款追加发放给学生,全美800万学生将从中受益。二是由于大学学费不断上涨,政府将增加三倍投入,为中产家庭提供大学四年学费的税收抵免。三是加强与公众沟通,及时提供各大学的费用及毕业率等信息,供学生报考大学时参考。四是简化经费资助申请表格,避免重复提供个人信息。奥巴马表示,要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率。目前,1/3的大学生无法获得学士学位,少数族裔的大学生情况更糟,只有一半能顺利完成学业。奥巴马表示,为确保大学生毕业和就业,美国政府将加强对教育的保障,完善必要的措施。
第六,加强质量评估。目前,全美有四十多个州对其公立高校本科教育进行不同形式质量评估。同时,全美六个地区性高校资格认证机构也先后修订标准,定期对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进行资格认证。另外,高等学校纷纷开展教育思想讨论,重塑教学的核心地位,建立教学研究中心,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修订必修与选修课程,重视文理渗透与互补,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与学的方法。为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各州教育部门或专业协会定期开展高校教学绩效评估,并与经费拨款挂钩。评估主要内容有:高等学校招生数与毕业率;学生中获得学位的比率与时间;学生巩固率与保留率;学生从两年制转到四年制学院,或从四年制学院转到两年制学院的比例;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师生比与教师用于教学工作的时间;等等。有的州还在其下属公立高校推行统考制度。据统计,2000年全美50个州都普遍推行形式不同的高校教学绩效评估政策,约有50%以上的州将评估结果与学校经费拨款直接挂钩,经评估合格或有提高的学校给予5%左右的奖励经费。南卡罗来纳州还通过立法,决定根据每年评估结果决定高校经费年度拨款数额。
四、鼓励创新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贯做法
美国的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孕育的重要基地,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据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统计,全美有125所研究型大学,约占高校总数的3%。而全美有33%的硕士生和56%的科学与工程类博士生的本科教育阶段是在研究型大学完成的。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根据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就本科生教学来看,各校教学计划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所组成的、具有很大弹性的、适应本科生各种学习需要的、庞大的课程体系。一所大学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低年级本科生所必修的核心课程计划、高年级学生应当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以及其他供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计划。有的大学还有不占学分的课程计划、培训课程或活动计划,由学生自愿参加。各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数十门课程,学生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课程选修的规定,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规定学分或门数的课程,作为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斯坦福大学要求本科新生在人文入门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与性别研究等领域修满九门课程,其中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选修三门课程,但其中两门课程不得同属一个学科领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选修三门课程,其中必须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选一门课程。这样一来,即使同时入学且在相同学院或学系的学生,所修的核心课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各大学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三、四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两类,选修高级专业课程之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有的大学要求学生选修高级专业课程后应写出本科毕业论文,或在专门组织的高级研讨班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大学在专业课程计划中也列出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组合,要求学生必修或限选。许多大学允许修习“双主科”(double majors),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事可做,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对于任意选修课,学校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凡本校开设的课程都可以选修。当然,有的课程本身附加了选修的条件,学生如果任选,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任选课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选读,为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培养兴趣服务,也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打基础。因此,可以说大学没有针对某一个年级或某一个专业大学生贯通整个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教学计划,每一个大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各类课程所组成的,具有对学生个体的适应性,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在一届学生毕业时,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修的全部课程可能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
研究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们鼓励学生在在校期间参加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冒险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创办产业奠定基础。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开设十余门课程,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课程有:新企业家、创业试验室、企业市场、企业财务、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等,教学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学校举办每年一度的学生创业策划竞赛,请企业、商业与风险投资领域专业人士评比,优胜者可以获得奖金。
各大学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发挥学生潜能。各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未来学术或职业发展所需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学生课程计划中有五门是特别研究课程,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可以获得六分之一的学分。本科学生参加科研,要么是学生参加以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担任课题研究助理;要么是学生自行提出研究性项目或创造性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学校为此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
五、办出特色是美国大学的始终追求
美国的大学绝非千篇一律。从规模看,巨型大学与袖珍大学结合。有在校人数达六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大学,也有的一直不求扩招,认为大学不再是越大越好,而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性质看,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结合。私立大学、公立大学都有办得好的和办得差的,它们之间将既合作又竞争,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方面平分秋色。从定位看,立足当地经济与适应国际环境结合。社区学院和多数州立大学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开放性、实用性的特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但研究型大学反对地方化,不但要在全美排位靠前,而且还要体现国际性,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在这里,笔者不想一一多谈上述各种大学,而想重点观察特色鲜明的常春藤大学盟校。
常春藤大学指的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这些大学,我全部实地考察过。它们历史悠久,崇尚学术,注重特色,塑造校风,规范办学,教授水平高,学生质量好,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高教领域都有较大影响。“常春藤”(Ivy League)几乎成了一流大学的代名词,成了这些名牌老校的无形资产。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常春藤大学面临诸多挑战,如学校基金运作收入趋减,科技发展对学科的冲击加剧,“反恐”扩大化影响了国外优秀人才的到来,等等。面对新的情况,常春藤大学不靠吃老本度日,而是注意迎接挑战,与时俱进,纷纷推出学术振兴计划或未来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面向未来,常春藤大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倡新颖性,剔除陈旧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更新课程设置,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提倡广阔性,体现通识教育的要求,加大跨学科知识的传授,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提倡实践性,减少古典学科,增加应用学科,加大国际知识教学和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灵活性,给学生以更多选课的自由,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不以完全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成绩。
二是坚守学术诚信。为培养诚实、守信的人才,常春藤大学注意在大学校园内有效地预防、核查和杜绝各种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要求教师们在开学时就要在其课程描述中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到学术诚信,一旦作弊将受到怎样的惩罚。布置学生作业要具体明确,学期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相吻合。学生撰写论文或研究项目报告时,教师注重写作过程,要求学生上交写作提纲、第一稿、所有修改稿及最后的成品,确保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
三是加强科研攻关。常春藤大学鼓励校内教师和研究人员从政府、企业等多种渠道争取更多科研经费,协同开展某些强项学科的科研攻关,力争若干领域实现突破,以提高学校名声,获得更多资助,保持一流大学的地位。另外,一些过去只强调本科教育特色的常春藤大学,如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在继续保持这一特色的同时,开始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四是推动数字化建设。常春藤大学都在加强校园的数字化建设,特别强调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开发现有藏书的功能,发挥网络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使大学既是现实的学府,又是虚拟的大学。为此,各校大幅度地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数字化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掌握、研究、开发、利用、创造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做到责任明确,舍得投入,多种形态,便捷接入,服务师生。
五是服务经济发展。大学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与社会息息相关。为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增加了大学的收入。哥伦比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在全美大学中名列前茅。康奈尔大学重视技术成果推广,尤其是农业推广应用远近闻名。面向未来,各校力争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哈佛决定从2003年起,加大对服务社区的学生的支持力度;布朗大学、宾州大学强调加强学生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针对“9?11”事件后美国政府要求建立外国留学生资料库,限制留学生进入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做法,常春藤大学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今天,大学不应因政府立场而影响招收外国留学生这一丰富校园文化的宝贵资源;不应放慢与国外著名大学交流的节奏;为了大学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大国际知识和多元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3年,在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期间,哈佛大学萨默斯校长在哈佛网站上发表书面讲话,表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哈佛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校园的多样化和国际化。2010年9月28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布了《MIT中国战略》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对MIT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至2030年,MIT将积极应对全球化时代学生的就业趋势,尤其要引导毕业生参与中国事务;推动院系、研究人员及学生与中国进行相应层面的合作;与中国一流研究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中国联合成立“中国—MIT创新研究中心”,从事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研究;针对中国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科技创新人员和商业人士开展相应领域的能力培训项目。
七是营造优美校园。常春藤大学与州立大学相比,更注意保持古老校园的风貌。在扩大学校规模的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新建校舍围绕起初的校园向周围延伸。原有建筑继续保持其风格,新增的建筑则体现时代色彩。各校都很重视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除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主校园相距两公里外,其余常春藤大学均坚持不设分校区,以保持校园文化对所有学生的完整熏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八是提高管理效率。常春藤大学拟重组学校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目的。全校上下,所有员工都要为学校发展尽心竭力,贡献力量。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中的各项要求,都明确了牵头人和负责部门。实行预算包干,项目管理,明确了经费拨款的额度和资助方式。对项目组织者、实施者和各项活动进行评估,奖优罚劣,以保证面向未来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通过定期认证形成明确导向
美国认证机构对高等院校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界和民间对高等教育的希望。美国对本国院校的认证是由非官方的独立机构来进行的。在各认证机构中,新英格兰高等院校委员会成立最久、影响最大、涵盖名校最多,其认证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主任库克(Charles Cook)博士向笔者详细介绍了新英格兰高等院校委员会开展认证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其对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导向。
第一,宗旨目标明晰,人人尽心竭力。被认证院校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明确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办学宗旨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特定学生群体。办学目标具体明确,对现实情况进行描述,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校董事、管理层、教职员对本校办学宗旨和目标比较清楚并加以接受。学校课程设置和其他活动依据的是本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各系、部的具体办学目标反映学校整体办学宗旨和目标。
第二,计划评估合理,尽量少走弯路。为实现办学宗旨和目标,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中、短期计划。制订计划应发扬民主,相关部门和个人广泛参与,要对内部和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资金和其他方面提出预案,确定可行的工作重点,并为既定目标制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院校决策、资源配置应该与计划重点相符。院校通过系统地收集并利用必要的数据,帮助制订计划,提高办学效率,尽量少走弯路。院校在评估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实现情况时,应该针对院校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在可能的情况下,评估活动应让各院校展示为实现办学宗旨和目标在课堂内外所作的努力。
第三,组织管理得当,办学有条不紊。院校有一套为成功实现办学宗旨和目标而建立的管理体制。通过精干的组织和管理结构,营造鼓励教学、科研、追求成就的学术氛围,并为院校内各部门正常运行提供充分支持。办学章程、议事程序及其他类似规定应该清楚地说明校董会、管理层、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并用组织机构图标出工作程序。院校的管理体系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充分沟通。董事会和校长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院校各部门和全校教师、职工敬业爱岗,恪尽职守。
第四,教育教学认真,学位质量保证。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提供大学层次的学历教育。教育项目应该相对稳定并服务于办学宗旨和目标。每个项目都要在下列方面相对稳定:目标、结构、内容;招生政策和程序;学习成绩的性质、质量和程度。院校应该提供足够的资源,确保项目效果和教学质量。院校需要说明并发布每个教育项目的要求及相应的学位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应能涵盖对知识、技能和学习办法的要求。另外,对于某些教育项目而言,还应对学生的创造力、价值观和职业实践提出要求。教育项目设计严密,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通识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五,教师符合要求,教书育人并重。教学人员的资格、数量和能力应充分满足院校宗旨和目标要求。教师的聘任应公正、公开,应照顾多元文化背景。全体教师都要服务于院校学术性的项目,适时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此外,还应履行其他责任,例如,参与政策制定活动,承担学科和课程发展及院校管理的某些职责。教师除对学生进行教学外,还要加强指导,营造适合学生智力培养和个人发展的氛围。对学生非学术性的需求给予关心,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六,学生服务到位,校园设施温馨。院校教育教学、机构设置、设施配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环境以人为本,校园气氛温馨,学生得到较好服务。图书资源充足,利用比较方便。院校要利用图书馆和信息资源,改进教学和科研,帮助师生增进知识及文化修养。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包括有形的资产、媒体中心、计算机中心、语音室、博物馆,也包括无形的数据资源、信息系统,还包括必要的服务。要让师生掌握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技能,以吸取所需知识。物质设备够用,后勤保障完善。院校具备充足的物质资源,包括实验室、网络设施、资料、仪器、建筑和场地。教室和实验室无论是有形的或是虚拟的,应该设计合理,数量足够。还要配备数量适当、质量合格的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对有形设施和虚拟环境进行妥善运作、管理、维护。设施的建设、维护符合有关规定,确保方便、安全、健康,并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因素。
第七,经费充裕稳定,接受财务审计。院校的经费开支应围绕院校既定的宗旨和任务,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教育质量提高,并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财政危机或可能出现的困难局面。院校依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审慎管理和分配经费,并总是在征询意见后作出合理的经费预算。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学术活动、学生服务、物质设施及其他与教育目标直接相关的各个方面。所有财政年度的经费政策,包括有关的投资、保险、风险管理、内部借贷、筹款等,都有书面的、清晰的、合乎规则的说明。经费使用情况要定期接受审计。
第八,重视大众传播,院校情况透明。院校必须有现成的资料,把院校的任务、宗旨、计划,学生的义务、权利等清楚地加以陈述,要有合适的出版物或其他信息载体,阐明院校的目标、方针、选课规定、学分授予、入学及转学、退学的规定、缴费办法、对学生行为的规定、学位政策和申请程序,等等。让学生有充足的信息做出决定,让公众对学校情况有所了解。校方在校刊、光盘、照片、学校网站、口头发言等各方面所反映出来的信息都应是准确和负责任的。笃实诚信办学,赢得社会声誉。院校在管理自身事务及对待学生、教师、校外机构团体、一般公众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伦理标准。院校在与内部、外部机构交往中,表现出诚实、仁爱、公正的特点。在处理与学生、教师、职员关系时,院校有充分的措施保证学术真实、保护隐私、保障权益、保持公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合适的政策和程序。院校保持良好校风,政府和相应机构承认其所颁发学位的权威性,有关司法部门对院校的运作予以保护。
作者简介
王定华,教育学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曾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自1986年,在河南大学执教。1994年起,先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行政管理处、义务教育处、高中教育处任职。2000年,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交流与调研组组长。2003年,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2007年任现职。在国内外重要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等方面论文60多篇,已出版专著《走进美国教育》,主编《中外教育史》、《教育与环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合著《比较教育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民族振兴的希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前瞻》,组织翻译《21世纪的大学》、《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教育研究方法》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