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点启示
在法国的高考招生系统中,学生始终置于关注的位置。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法国的中学学业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就开始学业分轨,于是就形成了学业指导教育,其理念也从“一选定终身”转向“具有教育性的指导”,希望能教给年轻人必要的方法和知识来把握自己未来。因此,法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指导体系,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和资料信息中心,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网,需要时可随获得帮助。这种宽松、自由而又充满机会的氛围,也浸润到高考和招生系统。
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法国高考似乎不完全是拥挤、冷漠的“独木桥”。且不说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考试方式、成绩评定因素的多样化和补考机会,对那些经过证实因非意愿事件影响(如家庭成员去世、疾病、自然灾害等)而无法参加正常考试期的学生,还安排了九月份的替代考试期(la session de remplacement)。学生上大学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基于自己情况,可上综合大学、大学校和专门学校,或者选择先工作几年。他们从业士考试前甚至进人高中后便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政府也配备了相当完善的信息帮助机制。
近年来更是通过电脑网络建立了快捷、方便的信息渠道和报名申请登记途径。在法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学生的角色是积极主动的,不仅可从学校、社区资料中心和电脑上获取有关的大学信息,还可到大学去咨询,在巴黎地区推行的网上“学生高考志愿自动清点”程序中,甚至可提出最多15个申请。
当然,法国的学生有较多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且大学教育的继续和衔接机制也比合理,但要接受精英型的大学教育,仍需经过相当激烈的竞争。
下面来看看考题。
文学组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社会学组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 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科学组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