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迎来史上最大的留学回国潮,海归凭借自身的多元化知识与国际化视野,回国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影响。毋庸置疑,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高端、大气、上档次”往往能代表多数海归的工作性质和领域。
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归含金量的走低,那些“高大上”的标签开始被渐渐撕去,一些海归甚至放低身段,“离经叛道”地做起了在人们印象中本不属于他们的职业。人才浪费?海归自己可不这么看,且听高智商海归亲述:谁说“土鳖”行业没有春天。
从“高富帅”到捡垃圾 海归创业敢闯新领域
31岁的李震是北京中环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目前公司有近百名员工,主营业务是回收经过分类的生活垃圾,并统一进行资源化处理。
2000年,李震从美国学成归来。回国初期,他曾涉足过不同行业,也积累了一定资金,直到2004年时,李震接触到政府助残就业的项目,也就是负责组织残疾人回收废品,头脑灵活的他立即感到这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
在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后,李震带领助残团队在北京朝阳区劲松附近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由于人手有限,他亲自上阵分拣垃圾。从“高富帅”到捡垃圾,不仅外人不能理解,连女友也和他分手。
尴尬的境遇并没有让李震退缩。2009年底,李震研发了一站式垃圾分类回收站“绿馨小屋”,采用积分换礼品的方式鼓励居民主动把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的过程前移,提高了回收效率。
如今,李震服务的劲松中社区内有三分之一的住户已经养成垃圾主动分类的习惯,成了李震的“老客户”,每天由“绿馨小屋”回收的垃圾多达一吨半。
在中国,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尚属新兴产业,因为利润微薄,涉足该领域的企业不多,且都停留于简单的回收转运阶段,而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最有利可图的后期开发利用环节几乎没有做得好的企业。李震的公司正在这一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公司还不挣钱,要靠财政补贴运营。北京奥运会后政府投入几百亿来做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这一产业的未来很光明。我们公司预计在明后年就能实现盈利”。李震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线上线下卖包子 留美海归网络时代变革传统行业
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平台上,“元气鲜汁手工包”悄然出现,这个包子店正是由2名海归、2名在美留学生和1名西南交大的毕业生共同创办。店起始于四川成都。
听说海归回国卖包子,大家都觉得新奇,但对包子店老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卢怀抒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其实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到国外上了几年学,学了几年外国的文化而已。不过在国外的经历,可以给我独特的视角。”
当时刚从国外回来的她,看到成都大街小巷全是面店,而如今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吃面又比较浪费时间。五个小伙伴天南海北地聊天,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开个包子店。
国外的专业学习并没有浪费,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卢怀抒和小伙伴们制作出一份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囊括项目优势、市场、竞争对手、定价、发展方方面面。
“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肯定要发生变革,改革是一个转折点,这是我们五人的共同认识。”包子店的另一位老板卫涛说,在互联网环境下,他们改造传统行业经营模式,来做。
卫涛说,包子店开通微博微信和QQ群,由仍在美国念书的蔡郑宇、黄柳蓉负责店铺微信、微博等“线上”推广工作。“我们每个月会征集网友们的意见,由网友们投票选出最想吃的新口味,也有网友看到微博专程找到来买的。”
目前,五个小伙伴按照计划进行着他们的创业,每天能卖出上千个包子。“这和我们的前期规划差不多。”卫涛表示,这家店只是他们的一个起点,未来将把它做成餐饮管理公司的模式,做成一个连锁化的品牌去经营。
“离经叛道”做屠夫 北京小伙儿力排众议投身肉摊
80后北京小伙儿海洋是北京“壹号土猪”猪肉专柜负责人。2012年,他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州州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
曾几何时,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和陈生因为卖猪肉而名噪一时,陈生还创办了自己的猪肉品牌“壹号土猪”。他们的故事,鼓舞了彼时还身在美国的海洋。
回忆起刚回国那段时间,海洋说道:“起初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各个方面都考虑过。传统的工作单位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并不适合自己。”
就在海洋的留学同学大多继续考研或成为白领后,他却选择加盟“壹号土猪”,从肉店店员做起,学习创业经验。对于这种“离经叛道”的举动,海洋的家人并不理解。“一开始肯定反对,感觉和想象中的结果不一样。只能是多方面解释,告诉他们这个工作不只是卖肉,你还可以往管理层发展。”
今年5月,海洋只身来到广州“壹号土猪”培训学校学习。除了学习分割猪肉,还要学习专柜的运营管理技巧。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培训后,海洋正式成为一名“屠夫”。
由于“壹号猪肉”的卖点是“绿色无公害”,因此售价也相对较高,要想卖得好,海洋和同事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海洋在美国所学的课程这时也派上了用场,怎样协调店员休息和上班的时间,激发店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各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制定宣传和销售技巧……他统统手到擒来。
如今,海洋负责的专柜逐渐步入正轨,“考虑到我们这个柜台面积比较小,相对来说业绩还是不错的。北京的市场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未来会有新的专柜陆续设立,我也可能调到别的专柜去工作。”谈到自己的事业前景,海洋露出自信的笑容。
电脑软件配肥种菜 海归女硕士做起高科技农夫
像养花一样培苗,用电脑帮着施肥,用这种方式种菜的,是海归女硕士赛音。
曾在日本接受过多年农业培训的赛音,学成回国后,在北京怀柔区北房镇梨园村庄租起50多栋大棚,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
在她的蔬菜大棚里,一个个长方形的模具里整齐地放置了数十个正方形小格子,里面装满碳化后的稻壳。和传统大棚种蔬菜不同,这里种植蔬菜的方法有点像“养花”。
“都是有机肥料,绝对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赛音介绍道,“这是用来培育种子的一期苗土,是用稻壳经过碳化后制成,这样可以减少种子的发病率。等到种子发芽后,就改用由菌棒、木屑、杂草等通过专业设备分解后制成的二期苗土。”
除了肥料,与传统务农业不同的是,赛音还从国外引进一整套蔬菜种植软件,其中包括施肥设计软件。针对不同品种蔬菜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软件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如果达不到或是超出软件给出的数值,她就结合软件中的数据,给土壤中加入或减少相应的元素含量。
将菜种的如此精细,赛音的高技术含量蔬菜令种菜多年的村民们也啧啧称奇。(王盼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