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默
日前,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主任、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人民大学附中校长翟小宁等全国十几个省市、在国际课程方面卓有成效的30余所知名重点高中校长与校长代表、十余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与学者齐聚上海中学,参加由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与上海中学发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高中实施国际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端研讨会。共同围绕“高中国际课程实施的政策挑战与应对、课程架构和内容的应对、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挑战与应对、实施资源和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等四个主题进行研讨。
高中试行国际课程须加强准入审核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外各类课程(如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VCE课程、加拿大BC课程等)被纷纷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实践和实验,这些课程多被称为国际课程。当前全国各地的许多高中,或以办国际部的方式,或以办国际班的方式,或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引入不同类型的国际课程加以实施。
显然,我国高中实施国际课程,面临着政策规范、课程统整、教学评价、实施资源等一系列的挑战,需要寻求切实的解决方略。针对高中实施国际课程这一教育热点问题,该研讨会重在将研究机构专家与高中国际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校长、教师进行研讨、交锋,从而寻找对策与突破。在研讨会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高中实施国际课程,要加强准入的审核,可以开展公办普通高中实施国际课程的试点,可以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方式开展实施,也可以开展中外融合课程实践,但需经市课程改革委员会论证,本地课程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科目。当然,公办高中试行国际课程的目的在于将国外课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吸收到上海的课改之中,推进并深化上海课程改革。”
市教委将出台管理意见来规范办学
据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自发式地引入国际课程。大部分学校是以项目的形式通过中介与国外学校合作,各所学校对于合作的对象、国际课程的教材等方面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使得这些国际课程在满足一部分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基于这一现状,市教委将出台“高中国际课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将通过对国际课程的课程准入、教材内容、收费标准、招生规范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切实加强高中实施国际课程的准入审核。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的招生有望被列入中招计划。
公办高中探索国际课程为推动教育国际化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对高中国际课程的试点与实施,其价值在于从学校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架构,为推进我国学校课程的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公办高中努力探索和实施国际课程是积极响应高中多样化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必然途径。然而,我国高中实施国际课程面临政策规范、实施条件、师资准备、运行机制、课程统整、管理革新等诸多方面挑战,有待在探索、研究、实践中加以解决与应对。如果我国的公办高中能够把握国际课程的重要核心元素,然后整合本土化的优势与特色,就能让我国高中课程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举例:“在很多国际课程的实验学科要求中,要求应用数字化仪器采集实验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等。这些能力,我们的老师并不一定具备。在国外,高水平的实验学科所要求的课实验是60个小时做实验,占整个学识比例35%-40%,但到了国内可能只有10%-17%。唐盛昌表示,我们要还实验学科的实验本色,努力推进探究性实验,培育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办国际课程不是为留学做准备
据悉,目前在上海读各类国际课程的学生有6000余人。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说:“就读各类国际课程的学生数量在近两三年逐年翻番,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了全球求学、全球就业的新定位。与此同时,风险也就开始出现了。除了出国本身的不确定因素外,一些中介机构发现这一生财之道,纷纷找到学校合作,家长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结果可能和办学机构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
与会专家纷纷呼吁,公办学校引进国际课程,并不是要办成国际高校的预备班、高复班,更不是把我们的学校变成外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
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去国外大学留学做准备,而应是为了使得我们中国的课程更加完善,将国外课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吸收到本土的课改之中,推进并深化课程改革。
(原标题:不让国际课程成为留学预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