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也能“留学”?近年来,上海30多所高中学校开设出“国际课程班”,超过6000名上海学生就读,越来越多资优生投身其中。沪上高中国际课程班的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社会热点,是吸收国际教育资源,还是当中介助推留学?是对接“洋高考”西化授课,还是中西交融为我所用?是鼓励拓展,还是加强管理?
种种追问,伴随着上海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发展进程。
家长、校长“一拍即合”
“近年来高中生出国留学明显增加。”某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透露,五年前,该校每年出国的学生仅三五人;如今每年申请出国的学生约30人,“几乎相当于走掉一个班。”
在一所高校任教的徐先生,去年把女儿送进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国际课程班。“孩子想出国读大学,但如果高中就出国,每年花销约40万元,而上海本地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每年学费不足10万元,性价比更高。”
高中生持续升温的出国需求,催生了本地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商机”。以某所高中为例:每年招收30个人的国际课程班,每人每学年收费8万元,共240万元,学校与中介洽谈“分成”。而学校每届10个普通班,每班40名学生,每人每学年学费约2400元,共96万元。国际课程班的收益让学校趋之若鹜,沪上一批知名高中学校纷纷抢滩市场。
据统计,目前本市开设各类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已达33所,其中公办高中18所、民办高中15所。公办高中学校中,有15所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所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3所高中的“国际班”共招收中国籍学生6113名,接近当前上海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4%。
“特区”,还是“盲区”?
不过,林林总总的国际课程班,处于“各自为政”阶段。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介绍,目前关于国际课程没有相关法规,上海高中学校引进国际课程、开办国际课程班,均由各区县自行审批。一是部分区县教育局帮助学校引进;二是部分中介公司帮助名校引进;三是通过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非教育机构引进。目前沪上各高中引进国际课程体系已近20种。
随着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发展,其生源也出现微妙变化。最初,这些“国际课程班”招收的绝大多数是未达普高录取线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普通高中学籍,不能获得上海或者外省市统一的普通高中毕业证书,也不能参加国内高考。但近年来,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出现了统招生转读国际课程的学生;少数民办高中国际课程班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入学分数超过区示范性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越来越多。
“个别高中走入误区,将国际课程作为学校输送留学生的跳板。”专家指出,许多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不按上海市课程标准,而完全按国外高考课程体系安排,导致其成为回避上海中高考、走国外升学之路的“特区”。
由于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高中学校在引进国际课程过程中,从课程内容审查到教材选用、师资聘用等,缺乏统一监管,导致出现“盲区”。市教科院普教所徐士强透露,国际课程及配套教材,大部分经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审查,具有在中国流通的资质。
“但这不意味着这些课程能直接进入学校成为教材,因为教材多带有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色彩,各国间存在差异。”同时,国际课程对师资要求与国内课程不同,本土教师达到入门标准、胜任教学要求者不多;聘任“老外”水平也参差不齐,流动性较高。
“管”,还是“关”?
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本意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但当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以“洋高考”为商机,“照搬”国外课程、与国内课程呈“两张皮”状态,则可能产生负作用。
“引进国际课程,目的是提供本地高中一个借鉴窗口,完善我们的高中发展。”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举例:“国内实验课占10%—17%的课时,而美国达到35%—40%,本土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动手,进行探究性实验。”据了解,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一批学校尝试将部分国际课程整合进“创新班”的课程框架中,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对助推本土创新课程的建设和高中改革有参考作用。
不过,专家们坚决反对将高中国际课程班办成“国外高校预备班”、“国外大学招办”的做法,建议规范管理。“高中阶段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国民教育阶段,是学生国民性和民族情怀成长的重要时期,不能放任国际课程班全盘西化的做法。”同时,国际课程班应试洋高考、质量参差不齐也引发担忧——其广告承诺与学生真正前往就读的国外大学间存在差异。而且,公办学校利用公共资源举办国际课程班、高额收费从中获益,也“师出无名”。
高中国际班,管,还是关?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透露,本市正在酝酿出台关于“高中国际课程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高中国际课程的管理,加强准入审核。“国际课程需经市课程改革委员会的论证,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等方式开展实施,本地课程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科目。同时,还将对公办高中国际班收费进行规范管理,帮助其健康发展。引进国际课程,需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兼顾深化本市课程教材改革和满足社会多元升学需求两个定位。”
作者:李爱铭 彭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