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长沙做医疗器械生意的卢女士带着16岁的儿子到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留学签证。她的儿子在长沙的稻田中学读书,今年初中毕业,她说:“出去读高中考国外的大学容易些。经儿子的老师介绍,我们准备让他寄宿在一个美国人家里。他读的是私立高中,第一年的费用30万元左右,第二年的费用25万元左右。”
此前的5月16日,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喜报:“2012,实验中学国际部再创辉煌,实验学子被耶鲁、宾大、哥大、芝加哥、加州理工、威廉姆斯(学院)等世界名校录取。毕业学子70%被美国排名前25名校录取,97%被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
6月9日,第七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处处长苗丹国在会上介绍,截至2012年3月,中国官方累计统计的出国留学人次超过230万。30多年以来,自费出国人员达200多万人以上,占各类留学人员的九成。据统计,2011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是2000年的10倍,仅2011年就有31万多自费留学人员赴海外。根据历年出国留学人员状况统计数据预算,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将会以不低于20%的年增长速度快速递增。
随着高考结束和暑期到来,“留学热”持续升温。种种迹象表明,以留学低龄化为特征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波留学大潮,正在汹涌来袭。
留学不只是为了一个学位
正在美国读高中三年级的小正是随着第四波留学大潮漂洋过海的。他和父母都很庆幸3年前的选择。母亲秦女士说:“以前我们都以为美国学得轻松,孩子去了以后才明白他们比我们学得更多,要求更高。相比之下,我们的死记硬背更简单。”
小正的父母都是国企高管。出国前,小正就读于重庆最好的中学之一巴蜀中学,且成绩名列前茅。从初二开始,他就定下了要到美国读高中的目标。他父母的同事中,有好几个人的孩子已经在美国读完高中上大学了。
“国内最好的大学在国际上排名也在200名外了。”去美国时才14岁的小正志向高远,两次被美国领事馆拒签也没有放弃,所幸第3次签证成功。他在领事馆还碰到过一个学生,被拒签6次都没有放弃。
3年后,当初还十分忐忑的母亲秦女士欣喜地说,当初这一步是走对了,“国外的教育确实比国内的要好得多。”秦女士起初最担心的是,都说美国人素来最崇尚的就是自由,没有父母的管教,孩子会不会学坏?后来才发现儿子就读的私立学校管理非常严格,仅学生手册和家长手册就有几十页,而且每一项都是具体可操作的。诸如盘子里不能有剩下的食物,电吹风用完后要把插头从墙上拔下来等。有一次,小正每天都吃的维生素就被老师没收了,后来解释清楚后老师每日按量提供给他。估计是学校为了防范毒品的侵蚀。
不过,这条路也并非坦途。小正刚去美国不到一年的时候,某天,秦女士发现他情绪非常低落。后来反复追问之下才得知,儿子选修了一门课,平时成绩都是A,期末写论文的时候他选择了有关“基因”的内容。这对语言尚未过关的儿子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没想到因为论文引用了一段别人的文章没有标明出处,整门功课被老师直接判为零分,而这段文字相对整篇论文不过3%的比例。15岁的少年因此陷入了情绪低谷。
于是,秦女士打电话向老师解释,这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孩子不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是无心之失,希望老师予以谅解。但老师态度坚决。后来还是在校长的斡旋下,老师才同意保留小正的平时成绩,但论文分数为零。
“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训是,出国留学,家长要为孩子准备的不只是足够的钱,还包括和他们一起来了解留学地不同的文化以及共同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秦女士说,“我相信这件事会给我儿子足够的教训,但如果当时不了解的话,很可能会严重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
1987年赴美留学的陈博士认为:“相比我们,现阶段留学的孩子英语基础更好,在出国前就已经对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的父母也有足够的能力在关键时候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留学并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过上中产阶级生活,而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小留学生越来越多
像小正一样的小留学生,更多地出现在了第四波留学浪潮中。
苗丹国特别指出,近几年,中国大陆低龄化留学者的比例约占自费留学人员总数的三成左右。
第四波浪潮中,除了本科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又新添了一些更加稚嫩的面孔:“90后”,他们选择的是去国外读高中。相比读本科的留学生的家庭工薪阶层比重激增,这些更为低龄的留学生大多家境良好。而相比第三波浪潮中的本科生大多“脚踏两只船”一边参加高考,一边准备留学,第四波浪潮中,部分想到国外读本科的学生更有计划,在高考和留学难以兼顾的情况下,索性从高中伊始就明确目标,放弃高考,一门心思为留学做准备,被人戏称为“坚定的出国党”。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达84万;而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21.1%。某网站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50%的“90后”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会选择出国留学,高考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关于低龄留学生的争议随着第四波留学浪潮愈演愈烈。2007年12月的一天,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就做了一次题为“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将成留学最大浪潮”的演讲,该文被放到网上后引发了众多网友激辩。
赞成者旗帜鲜明:我的孩子就在美国留学读完高中读本科。家长们行动起来吧。但是,1、你的家庭一定要有经济能力;2、孩子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3、孩子有较强的自制力,能自觉地学习;4、孩子的独立性强,能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反对者毫不示弱:中学生不宜来美。不一样的社会环境,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圈子,缺少亲友的关爱,使你生活在异国他乡时感到孤独与无助,这会对小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不是金钱可以搞定的。此外,美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宽松没有压力,对原已不爱读书的小孩更是得不偿失。在国内读书不好的,来美后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争议在继续,但徐小平的预言却在争议中变成了现实。
在第四波留学大潮中,本科生和高中生的队伍增长迅猛。据统计,2010至2011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达到157558人,比上一学年激增了23%。自2010年中国留美学生数量首次超过印度以来,2011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海外留学生最大来源国。由于中国留美学生数量的强劲增长,使得2010至2011学年留美外国学生总数增长了近5%,达到创纪录的72万3千余人。中国留美的学生人数约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其中研究生为76830人,增长16%;而本科生为56976人,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43%。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已经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留学是要“量体裁衣”的
“虽然留学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但我还是要说,留学好还是不好,什么时候去好?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要因人而异的。”1987年赴美留学的陈先生说。
不久前,陈先生的妹妹从广州打来电话说:“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打算出去读书,我儿子也想去美国留学。不知道哥哥以前帮我们办的移民还行不行?”
几年前,陈先生为妹妹申请的移民总算排到了期,但她考虑到自己到国外没有立身之本,最终放弃。如今为了儿子读书,妹妹又求助于陈先生。陈先生素来知道妹妹十分溺爱孩子,如今怎么舍得把宝贝疙瘩往外送?
妹妹解释说:“因为他成绩差,国内学习压力太大。”妹妹的理由让陈先生有些啼笑皆非。
目前回国在重庆工作的陈先生认为,就他个人而言,能够有一段留学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但是以自己妹妹为代表的一部分家长因为“孩子学习差而选择往国外送”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认为“国外学得轻松”也是对美国教育的误读。
据某机构调查,在选择出国的理由中,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38%)。而理由为“逃离国内升学压力”的比例竟也占到了19%。
陈先生感叹说:“每年高考过后,我总能看到身边有很多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泄他们的压力,似乎从此就获得了自由。总的来说,我们是在孩子该玩的时候不让他玩,到了他本来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为厌倦读书而选择了得过且过。比较起来,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看上去是比我们的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作业和考试,但是它的要求是更高更全面的。我儿子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和他其他的暑假没有什么两样,非常平静。到了大学阶段,我感觉他比以前要忙碌和紧张得多。美国越好的大学学生越努力,但努力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发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国内学习就很差,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力都很差,骤然到了国外,英语又不是他的母语,他的学习就能好起来?那是天方夜谭。”
曾出国一年的王宇(化名)用自己的经历佐证了这个道理。从加拿大回国,在济南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王宇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如果现在我再有机会去留学,我不会像当初那样了。我一定会好好珍惜。”
2002年,王宇高中毕业,学习成绩欠佳的他在国内充其量只能上个大专。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张新(化名)一向好强,尽管她和丈夫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但还是决定咬牙将儿子送到加拿大去留学。出国前,张新让儿子去上了一个中医按摩培训班,希望他过了语言关进入大学学习后,有一技傍身用课余时间打工挣下一年的学费。
儿子出国后上的是中国人办的语言学校,他告诉母亲自己整天就是和一大群和他一样的中国小留学生一起,英语进步很小,倒是学了一大堆方言。不久后,王宇向妈妈提出,他在上中医按摩培训班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小姐姐,他们互相喜欢,请妈妈让这个姐姐住进自己家里。
为了稳定王宇的情绪,张新把女孩接到了自己家里,还去给她联系学校读书,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和王宇一起去加拿大读书。可是几次下午下班回家都发现女孩还在和王宇视频聊天。王宇那边可是凌晨。他这样怎么学习?
不到一年的时间,儿子因为思念恋人回来了两次。最后一次,张新和丈夫大吵了一架,家里的积蓄买了飞机票后,只剩下不到100元。丈夫说:“他这样子,去了也是白去。”张新虽然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花费了20多万元,儿子连大学的门槛都还没跨进去,就回来了。
类似王宇这样的情况在2000年前后的小留学生中并不罕见。不少小留学生的父母倾其所有,甚至举债将孩子送出国门,而小留学生们自己对学业毫无规划和准备,到了国外,也是在中国人开办的语言学校学习,成天和年龄相仿的中国学生在一起厮混,连语言关都过不了,自然也没法进入正规的大学。有的因为觉得学业无成愧对父母,走上了打黑工或是其他歧途。
“出国留学到底好在哪里?留学的目的何在?这是家长尤其是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的问题。”“60后”海归博士陈先生认为,“对留学的好处既不能夸大,也不应该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因噎废食。留学肯定是有好处的:不同的文化,更加包容自由的学术环境,更先进开放的视野,但是再好的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也只是帮助学生成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而不是成功本身。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付出,又怎么会有收获?这本来就是要量体裁衣的一件事,一要量家庭的财力,二要量孩子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