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技能与实际脱节
“我觉得,高校今后应该更多地引进社会人才,因为这些社会人才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给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为现在一些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国内著名时评人童大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是为未来准备的,因此,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仅要适应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瞄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科技的前沿。在这个情况下,高校引进一些社会先进人才进行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童大焕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更加深入的研究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拿到用人单位“半年也不能上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校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或者老师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一些知识与技能是与实际脱节的。
大学自身还有很大改革空间
童大焕表示,我国高校引进人才的尺度大都还是看“文凭”,你是博士生毕业,我才招你,那些像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进入高校当老师非常难。而博士生入校当讲师,可没两年就升为副教授了。“你说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多丰富?!”
童大焕称,大学学位制度要和职称评定严格区分,学位只代表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达到的水平,并不代表他在教学上也有同样的水平,学位不应该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和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童大焕表示,我们的大学教育自身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包括人才的引进。如果不改革,是被动等死;如果主动改革,则完全可以带来人才成长和国家的进步发展。正如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近30年来,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
“理想的状态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而且有着强烈的教学动力,此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科研和社会的有机融合。”童大焕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当前高校用人机制逐渐灵活
李咏调离央视到中国传媒大学去任教是一次非常普通的个人行为,是平等就业、多元就业观的具体体现。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也逐渐灵活,不同岗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李咏的实践经验丰富,只要通过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评审委员会的审核,能够满足教师岗位需求,就可以了,我们不必苛求其学历、职称等因素。
此前这类事情也曾经发生过。例如在2009年11月胡舒立辞去《财经》杂志主编一职,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一事,和李咏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性质就是一样的,是一次个人选择。从中国传媒大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次正常的人才引进。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高校引进人才制度上应更加开放
能够将有一技之长、一艺之长的人吸收进大学是很好的一种做法,有利于大学师资力量的多样化。
中国在1917年之前,大学规程出来之前,是可以灵活外聘各种教师的,而后来则发生了变化。发展至今天,相对来说,公办学校用人制度比较呆板、民办学校用人制度比较灵活。李咏到传媒大学任教一事说明了我国公办学校引进人才在制度方面变得更加开放。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