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初试放榜,据悉该系网上报名有6300人,现场确认的有4569人,进入复试的是1167人,27日、28日两天进行复试,然后再进行三试。同往年相比,今年考生准备更加充分,而且他们理性应考的状态也很好。这可能跟当前艺术院校越来越多、考生选择也越来越多有一定关系。对于今年初试的放榜情况,表演学院教研室主任王劲松接受了记者采访。
落榜可能源于准备不充分
记者:有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这次初试选拔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孩子选上了,有的却落榜了?
王劲松:每个院校招收学生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突出的是电影、电视,那么他就要适合镜头的拍摄,这可能跟戏剧学院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有些考生落榜可能是对一些考题在准备上还不够充分。
记者:目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数越来越多,那么从学校的角度去考虑的话,今后的考题会一年比一年更难吗?
王劲松:考试难度与竞争对手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的考生水平比较高,那可能难度就大,如果今年考生的水平普遍较低,那考试的难度就小一些,所以这是相比较而言的。
记者:现在还是有很多人问,考生是一张白纸好一些呢,还是花很多钱参加艺术培训好一些?
王劲松:作为一名考官来讲,我想其实还是看考场上临场发挥那一瞬间,考生是否能够具有冲击力,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花很多钱,报很多培训班不一定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了,小时候受过一些艺术熏陶和艺术培训的考生在艺术感觉上可能会比较好。
记者:这几年,考生是不是越来越理性地面对表演专业的考试了?
王劲松:是的,现在的考生也都明白,考试的一瞬间,可能老师对他各方面的判断,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再一个就是说,他还是会在这一拨考生里面进行一些类比,考生自己欠缺一些的话可能是缘分不够,可以再选择其他院校。并不是到电影学院拿到了本科文凭以后,就可以投入这个行业里面来了,社会还是以实践创作能力为标准,而非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凭来进行衡量。
既招俊男靓女
也招个性演员
记者:日前李安再次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学校会不会邀请他来给学生们做讲座或上课?
王劲松:我觉得李安导演是我们中国电影的骄傲,他也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导演,如果李安导演能够到电影学院来讲课,我会非常高兴。我觉得学生们可以向李安导演学习,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支柱!
记者:都说表演学院是俊男美女,但是现在像黄渤、王宝强这样的演员,反而好像更容易出名,那学院会不会在招生的时候,去选这样一些外形不是很帅的?
王劲松:电影是需要特写镜头的,需要很重要的镜头感和形象感,所以说表演学院在这方面要求严格是正确的。考生首先应该是适合于拍摄的,但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他的个性因素,就像黄渤,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老师当年选择我的时候,可能也考虑到了我的个性色彩,所以在考试中,考生还应注意自己个性的表达,怎么让考官看到你独特的个性,看到你的幽默感、你的综合的素质,这也是很关键的。
记者:考生应该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失败?
王劲松:其实我觉得,一个热爱表演的考生,他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有些人不适合于电影的创作,但是他未必不适合戏剧,比如戏剧学院。我建议这些考生可以报考其他院校,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是金子总会发光,与其抱怨环境不公,不如抱怨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足。如果不适合的话,一辈子迷信一个院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价值的。
明星考生
要有一颗平常心
记者:明星考生更容易通过考试吧?
王劲松:也并不容易,对于明星考生,我们(考官)没有在意他是否是明星。考生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太激动了,就会使自己冲昏了头脑,就像炒菜一样不可能永远是加火,那会把菜炒煳的。
记者:中戏的考试也在进行,他们承诺十年不扩大招生规模,你们表演学院有这方面的举措吗?
王劲松:招生规模还是要受师资的限制,还有场地的限制,我觉得电影学院的空间还是比较小,我感觉就是再扩招的话,也很难提高到一个很大的规模,将来如果有了新校址、有了新的空间发展,可能还会适当扩大。
记者:每年毕业生有这么多,真正从事表演行业的有多少?
王劲松:由于表演是个自由职业,所以实际来讲,他毕业以后只要是能在职业范围当中,在拍戏就算是就业了。
记者:今年有一对双胞胎因初考迟到不能参加考试引发了不少关注,每年双胞胎都会成为媒体的焦点,您怎么看?
王劲松: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双胞胎形象太相似了吧,或者是太特别了,我们并没有太在意是双胞胎就一定要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