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艺考时间,不同门类艺术院校的行情如牛市熊市般呈现出天壤之别: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想招满50人都难,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比例却高达194:1。国粹人才的尴尬、冷清、没落完完全全地显示在“戏曲”与“戏剧”的一字之差中。
被尊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在中国众多的戏曲种类中还算小字辈,它最繁荣的时代距今不足百年,然而在以00后为主的艺考生心目中,京剧无疑是个老古董。咿咿呀呀的唱腔没有好声音里的歌那么朗朗上口,沉重无比的历史故事没有星爷的西游那么肆意洒脱。当谈论超女都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之时,当李玉刚仅仅是在舞美、演唱中加上一些京剧元素便足以满足观众胃口之时,谁能责备手握货币“选票”的主流消费人群对京剧上心有限呢?快消费时代的市场,正用“看不见的手”引导有心从艺的年轻人。
中国的戏曲是“歌舞演故事”艺术形式,需要演员在舞台上用声音、形体、表情等综合能力去感染观众,每项功夫差一点,整出戏的质感节奏就会走形。以当今老生泰斗谭元寿先生为例,身为谭家传人,在家学渊博的情况下,他又在富连成科班呆了8年才出科。可见戏曲演员的培养过程,同“快”字背道而驰。
与影视歌演员相比,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负荷超重。且不提穿着几十斤的行头唱念做打,单说第一道关口——勒头——就让人叫苦连连。勒头好比孙悟空的“紧箍咒”,开始时所有人都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常有人彩排时演着演着连盔帽、网子、水纱一并摔掉,光着头继续唱。据说,没有三五年的修炼根本不能勒头唱戏。
耐住寂寞,耐住辛苦,好不容易毕业了,等着戏曲演员的却是萧条的剧场及无戏可演的半失业状态。如此黯淡的前景,真正经受住漫漫熊市考验的人能有几个?中国戏曲学院门可罗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京剧招生尚且如此遇冷,其他戏曲的招生情况更不乐观。免学费、给户口、毕业直接进院团仍然引不来学生。戏曲类所有招生中最火的是中戏的京剧系,究其原因却是学生普遍有借着中戏跳板跳进影视业的想法。
新时代,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该如何发展是个庞大的命题,解决之道仍得从细节做起。不妨借鉴一些成功模式,投入精力,投入大明星,进入校园,培养未来的观众群体,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他们的审美取向。当戏曲艺术的美深植于心时,投考的学生自然会多起来,老师自然不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来源: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