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为就业不理想而改行;艺术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艺术教育:进口爆棚,出口冷清?
5月,毕业季临近。曾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满瑞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颇为感慨:毕业几年了,目前还在每天跑剧组,看看有没有小角色可演。他的结论是——当导演很难。“刚毕业时,给上百家公司发了求职简历,去过几十家公司面试,但人家要求有相关经验。几年过去了,自己写剧本、打零工,有了相关经历,人家又觉得我年龄大了。”满瑞无奈地说。 其实,满瑞的经历只是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个缩影。相比不久前结束的2012艺考招生,今年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择业场景冷清了许多。曾经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到底有多大?就业困境的背后有着何种艺术教育的现实?这给当下的艺术教育何种启示?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1、艺考很热,就业很难
近年来,艺考招生不断升温。从1998年到2011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扩大了60倍。如今,除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传统艺术院校外,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类专业与院系,其中包括综合类院校、师范类与理工科院校。
仅以表演专业为例,目前全国设有表演系的高校已超过400所。潮水般的学生涌进艺术院校,众多的学生进入表演系,他们毕业后都能当上演员吗?“表演系毕业生的失业率很高,隐性失业率就更可怕了,许多表演系毕业生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北京某学院从事表演教学的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每年,全国万余集电视剧、500多部电影、200多台话剧,需要多少演员?在原本已经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中,又能容纳多少新演员?据北京某媒体2011年的调查,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为就业不理想而改行。
实际上,即便是已经就业的演员,也面临着隐性失业的危险。演员的就业与失业,不是以有无单位录用来统计。北京某文化公司王宇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演员签了经纪公司,就算是就业了。然而,就业容易开工难。
在王宇看来,一个职业演员,无论有没有单位,一年至少要有6个月时间拍戏才能算是正常就业。然而,大部分表演系毕业生,毕业后即便签了经纪公司,也不能保证有戏可拍,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等待状态。
作为国内培养影视明星较多的院校,上海戏剧学院学生毕业后能否如愿进入影视圈?情况也许并不如外界预期的那样。“文化公司、公关公司、自主创业、主动待业,都是学生的选择。导演系学生眼光高,不愿去偏远地区就业。”该校导演系石老师说。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某综合大学招生简章中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
然而其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人有多少?现今在北京民航从事地勤工作的王永利,曾是该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投出近百份简历无果,最后参加了一年的航空地勤培训。“想当个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人真的很难。”王永利说。
2008年毕业于某戏剧学院戏文系的张晓晓,目前待业在家。他告诉记者,现在没有工作,但自己的目标很明确,要当作家。家人对他不理解,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但他就是想趁年轻闯一闯,希望在三五年内能实现目标。
某综合大学表演系学生李莉,毕业一年多还未签约公司。“现在搞艺术的人太多了。”李莉告诉记者,“有时天天闷在家里不知道该干什么,即便如此也没有想过转行,不管花多长时间都要坚守。因为特别喜欢,而且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其他的工作。”
来自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届艺术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2010届艺术类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表演艺术与影视类职业的比例,仅为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