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高考艺术类专业招生开始报名,拉开了今年天津地区高校艺考报名(天津考点)的大幕。报名处设在天津音乐学院南院一处食堂的二楼,从校门到报名点,有几百米的路。对于考生而言,这段平平无奇的柏油路,指向的也许是星光熠熠的红毯,也可能仅仅是通向大学文凭的一条捷径。
随着艺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设立艺术专业的高校比比皆是,报名参考的学生人数年年攀升,对艺考的关注度自然越来越高。谁在考?谁在招?过了艺考,就成了“艺术家后备人才”?毕业就成了“艺术家”或“明星”?
“龙套”亦人生
正在看电视,不时有叮叮咚咚的钢琴声传来——楼里又住进了一位琴童。
这年月,不给孩子买架钢琴,好像就是耽误了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了似的。虽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更不是家家都有郎朗、李云迪式的苗子。可曾经高不可攀的高雅艺术,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走进城市里的寻常百姓家,哪怕钢琴后来成了日常家具。高雅艺术都这么亲民了,更不用提动漫、数字新媒体之类的平民艺术了。
所以身边谁去艺考了,别惊讶,艺术无处不在,艺考无处不在。
再亲民,艺术终归还是艺术,与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不一样。电影可以是工业化产品,那叫类型片。被推崇被铭记的片子,那是电影艺术,必有独特的精神魅力。报名者再普通,艺考还是特殊的,否则干嘛要提前进行专业测试。所以艺考考生或多或少都承载了艺术梦想,做“明星梦”的肯定不在少数。不走寻常路似乎才是艺术考生的正路。
明星、艺术家,如夏花般绚烂的,可永远是凤毛麟角,他们脚下的红毯是多少眼泪、哀叹织就的?几届毕业生里也未必有一个出名的。进了高校艺术专业不等于以后要当艺术家,成为艺术工作者就不错了。一幅画卖个三两千,给别人做个动画赚几百,拍个栏目剧挣个辛苦钱,到县级电视台当个主持人,教小孩子弹弹琴——这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很可能是许多艺术专业毕业生赖以谋生的手段。还有许多人连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愿望都不能达成,开小店的、当文员的,甚至当汽车修理工的,无可奈何。
戏台上,婉转莺啼的杨贵妃身后,面目不清的太监、宫女们也都受过科班训练,学艺时付出的辛苦未必比“角儿”少。人生就是这样,我们都是大众社会的“常人”,一如戏台上的宫女,是历史中面目不清的龙套,烘托着各色的“角儿”。本报记者 耿堃
招生:高校与考生皆大欢喜
李萱19年前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并顺利通过专业课考试与文化课考试,她是当年班内的仅有两名应届毕业生中的一位。“那时候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是考了三四次的,两次都是少的。现在这样的很少了,招艺术类考生的学校现在那么多,考生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有报道称,近十年来,全国设立艺术类专业院系的高校由原来的几十所发展到1400余所。以前高校的名称里带着“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这类的字样,才会出现在艺考院校的名单上。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这些从名字上看无论如何都让人嗅不到“艺术味”的高校在艺考招生中占据至少半壁江山。而北航等名校,又颇受考生青睐。
新加入艺考大潮的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专业以播音主持、电视编导、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漫为多,这些专业艺术水平门槛低,考生易于入门,甚至短期突击学习即可考中。成齐是本市某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升入大学前,他一直在普通中学的文科班学习,只是喜欢才自学了视频编辑等软件。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的他,觉得报考电视编导专业,既有兴趣又能圆了大学梦,遂参加艺考。有关艺术专业课的学习,仅是自己看了几本书并参加了一个不到半年的考前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