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金晓依
经过艺术学界长达10余年的努力,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第一议程高票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从此,艺术学终于不再归于文学门类之下,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
据悉,这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研究通过的唯一一项将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的议案。国内权威专家认为,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是艺术学自身发展建设与时代共识的结果,设置艺术学门类为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思考和挑战。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艺术学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这是继今年2月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以来,我国艺术学界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3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就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特色与价值、教学与研究框架、评估与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升级独立,为什么是艺术学?
据了解,除艺术学外,在本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报提升门类的,还有人才学、中共党史学、体育学等数个学科,但最后只有艺术学赢得委员们的首肯,一致投票通过,将之升级为门类。
为什么艺术学要升级独立?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认为,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阅读思维,没有具象,而艺术的各个门类思维方式却不一样,有的是视觉思维,有的是听觉思维,还有的是视听思维。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所以,必须要结束艺术学学生毕业拿文学学位的历史。
事实上,人文学科在西方叫the art,即艺术,早在十八世纪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然而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发展历程,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仅是一个从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创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在艺术门类提升的论证报告中指出,这种不合理性给艺术学科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一是造成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扭曲学科的评价体系,三是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据了解,艺术学科在近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大门类。根据中央美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教授从2006年开始连续对国内设计院校发展规模进行跟踪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截至2010年11月,全国设有设计、建筑、广告等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1448所,在这些院校中开设的相关专业(含方向)达6593个,2010年这些院校相关专业计划招生总数40余万人,艺术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着。这种持续的增长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正逐渐走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文化是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则是这个软实力的主力之一。
因此,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以及相应一级、二级学科的设置,是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对艺术学科的要求。曹意强指出,“艺术应该成为具有自身学术评价体系的学科门类。艺术学科的升级不是一个纯粹关乎学科本身命运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大问题。”曹意强认为,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譬如很容易对一个问题产生极端的思维方式,非左即右,非白即黑,所以我们总是处于拨乱反正、矫枉过正的过程中。然而,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领域就在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因此,曹意强认为,要解决经济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文化问题,而艺术是文化的主体构件,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如中国的唐宋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都起了主导作用,它激发创造性思想,赋予创造的能力,因此,艺术必须成为人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学科的独立,对于我国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并非简单的学科提升
专家们一致认为,艺术学学科设置的此项变化,将极大改变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格局。仲呈祥认为,艺术学科的升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说:“由于艺术学科建设的薄弱,造成了我们对民族整体的艺术潮流、艺术倾向、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缺乏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把握和准确判断。”他认为,当人们的艺术偶像从“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转变为“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后,这中间的文化落差显然巨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可能出现的令人忧虑的危害,需要避免呼唤大师与伪经典、假大师之间的悖论,要借此机遇“厘清中华民族自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上溯到新中国诞生以来,在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思维的历史中所受到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剔除不利于民族前行的负面精神因素,发扬正面的东西,抓住这个机遇,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保障艺术学学科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强调,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提升,而是社会对艺术需求的提升、认识的提升,是这个时代对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所赋予的新的使命。今天的艺术领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在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艺术领域不断拓展出新,边界日趋模糊。我们可以借艺术学学科提升的契机,厘清艺术领域的结构系统,建构艺术学的学术框架。许江认为,这一学术框架应包含基础、创作、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创作是核心,包括创作语言、创作历史和创作思维三个方面。艺术还是艺术,提升为艺术门类之后,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愈发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艺术的学科特征应当更为清晰,创新的使命更加紧迫。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认为,艺术学科发展要强化专业。在艺术学科的建设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永远处于第一位,课程设置里要有充分的实践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有实践才能的专家和大师,才能把这个学科真正地往前推进。
艺术学考核怎样保护创造力?
作为高校的学术研究,任何经验性的或者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只有上升到学术高度,才可能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如何理解学术?如何考核?学者们认为,学术研究要永远基于实践的基础进行考核。
许平认为:“学科发展中,‘学科’与‘学术’永远是一对矛盾。对于教育而言,学术是思想与知识的产生,学科是对于专门知识的分类管理;学术是思想的贡献,学科是制度的建设;学术是第一的,学科是第二的;学术是本体性的,学科是工具性的。因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正确认识与科学规划为前提,对于今天的艺术学而言,学科系统的完整与结构的合理性会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学科建设的本身不能成为教育发展的目的,一旦这个界限被模糊,越是努力于学科建设,其结果可能越令人担忧。”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陈振濂指出,学科的根基既要考虑到艺术学科的特点,同时又要符合一般的知识传授、技能传授的规则。目前我们面临考评标准公信力的问题,要思考是不是需要在论文指标之外增加其他具有公信力的指标。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思考问题时以形象为主,以创造力为出发点,学者则以思维逻辑为出发点。前者指向天才、指向敏感,而后者指向科学的规范。艺术肯定会培养创造力,但并不等于学艺术的人都有创造力,也不等于只有学艺术的人才有创造力。所以,陈振濂曾经把现有的、可能出现的教学模式分成四大类:只学不术、只术不学、先术后学和先学再术,这四个类型各具特点,各担其职。我们需要在今天艺术学科成为门类的情况下守术强学。
中国美院教务处处长翁震宇希望,在新的门类体系下,针对美术学科的特性,顺应当下社会赋予的需求和新使命,有体系、有策略地对其进行多视角的评估。他说,“制定反映其特性定位和学术指向的指标,无疑是目前美术学科最为迫切的优先选项。不仅要厘清艺术学科的文学化,也要确立彰显视觉艺术特色的国际‘通用性’的评估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