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杜晋华 李星池 编辑/杜晋华 泳装考有之,清纯考有之,春寒料峭中的艺考在漫天异议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谋女郎周冬雨亲自报考”“表演系主任亲自接待”的标题更给2011年的艺考添了一把火。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的4万多名考生为例,高达97.5%的淘汰率意味着超过3.8万的考生注定是“分母”,难逃“打酱油”的命运——90后的艺术梦,不易做。
2月16日
8:31,北京电影学院官网首页发布了名为《艺考:不仅是艺术才能比拼,更是综合素质较量》的文章,公布了前日结束的2011年该院艺考生报名情况,“总数达19678人次,比去年增加6010人次”。
10:27,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在个人微博发言,“可以考虑让影视专业取消艺考了!!!”
2月18日
编剧谷峪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像限制买房一样限制艺考”。
蜂拥是好事?
如果说《阿凡达》带热了2010年的摄影专业,那么2010年中国电影过百亿的票房,让各个专业都很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觉得,编、导、演专业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大家认识到技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技术的人也多起来了。
北影官网表示,除表演专业外,其他专业的艺考大军重心已从艺术中专、艺术类院校的附中等转向普通高中和示范高中。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丁牧感觉到了2011年艺考生报考人数的增多。就北影而言,未扩招的情况下,总数近2万,其中增长就有6000余人。全国各地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也是遍地开花,招生人数节节上涨。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一下子就好起来,跟它的艺术普及、电影普及有直接关系,也不是说几个学校来垄断,而是大规模普遍撒网,最后有可能捞出大鱼来,这是好的现象。”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甲觉得艺考的热门恰好证明了大家生活好了,有钱有闲才能做艺术。
能说会道就可以?
周冬雨的一戏成名,让2011年的艺考生打扮很清纯很“静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的表现,每个人的眼神和气质是模仿不出来也装不出来的,也没什么大用。
艺术考试到底考什么?以表演专业为例,北影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介绍说,初试是朗诵自己擅长的题材、作品,再加命题集体小品;复试简单细分为“声乐、台词、形体、表演”;三试的很多考题需要考生即兴表达,最后的综合会试就是把所有表演都综合到一起。“总之,表演学院的考试有量化标准,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谷峪对此不以为然,只有摸爬滚打几年之后才能学会表演,刚刚念完高中的孩子,他们是如何会成为表演“行家”的?
不少高校的考题内容涉及面较广,“宝马故意反复碾轧男童案”“我爸是李刚”等热议事件和话题,都成为了面试的考题。江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学院邱院长表示,“这种题目就是在考学生的情商和为人处事的能力。”
考过6个艺校的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毕业生小胡回忆,自由发挥写散文这一项内容挺好,但考文学常识时发现很多人在考场内作弊,她觉得这类考试太死板,水分很大。中戏老师甲坦承,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比较传统,十几年没变,“但我们有我们挑人的态度和方法。”
演员梁静听自己的老师讲过,面试环节,在外观上有一个让人能够记住的特质,这才是关键。她解释道,年龄这么小的学生不可能要求有多少内在,只能说他的气质,是不是与众不同,领悟能力,悟性高不高。
某艺校学生高海迪对此很不满,“就是走形式,整体内容都匆匆忙忙。说什么,问道题,就能看出你哪儿好哪儿不好?根本不是,仅仅考试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能说会道才对考试有用。”
源起利益链?
杜庆春建议揭开艺考利益链条的这条微博除了当日被今年负责艺考招生的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书记张民转发,只引得寥寥两三人回复,并引起一位叫张溦溦的“反对”,“这一报道,咱们系好多毕业生可都没工作了。”
“很多毕业生以教辅导班为生,已经是循环经济了。这是我们文学系的毕业生办的网站,”在杜教授给记者展示的一个承接艺考辅导的网站上,记者明白了张溦溦“反对”的理由。
“培训班算不了什么,”强烈支持杜庆春建议的王小土更受不了有人问自己,“认识北电、中戏、中传的老师吗?能办进去人吗?该多少钱多少钱?”王小土听到这些话“都想骂人”,杜庆春也为此困扰不已,“每年都要防着这些现在做了艺考培训的老学生,他们会想方设法探听猜题、备考的内幕消息。
报考郑州某美术院校的一位学生家长透露,培训班学不到什么本事,主要是为了拉个关系,而这笔开销比考前培训费用多得多。对于老师主观意愿比较突出、组织也不如高考那么严密的艺考招生,每个环节都能成为培训班、中介以及家长惦记着去运作的“缺口”。
“北京电影学院在华北无疑是重灾区,我在的系山东考生600人,而上海考生不到20人。”杜庆春分析道,“利益的驱动下,高考大省山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艺考链条,把差生驱赶到一个集中营,进行突击培训,让艺考成为如何能有学上的一个路径。”
艺考为差生?
高达97.5%的淘汰率,让编剧谷峪不太明白,“这么多人被逼上艺考的绝路,他们得对自身的文化素质绝望到什么程度啊?!”
某艺校编导专业大二学生高海迪回答了谷峪的疑问,“因为艺术类要求分数低而考学。”中戏老师甲觉得学校考试对这类捷径学生会有所甄别,显然也有漏网之鱼。中戏戏文专业2010年的毕业生小胡的考学也是一样的考虑,“用文化课去考学校的话考不上很理想的学校,走艺术这条路线可能会考一个差不多的学校。”
从杜庆春的个人阅卷感受而言,“考卷体现的学生文化水准确实太差了,而且按总体质量和优秀试卷的比例来考察,是越来越差。”
参加艺考的人成了差生的代名词,网友“阳光开心顺顺顺”觉得,艺术是个很需要文化素养的东西,艺术考的不是脸和衣,艺术考的是眼和心。
影片赏析课后听到好几个学生说就当花80块钱看了场看不懂的电影了,网友“白羊”作为艺校的老师抱怨道,“那些来考试的学生,大部分对想要报考的专业甚至领域都不了解,甚至不喜欢。只是来报名,来考试而已。考不上了还有下一个学校,考上了也不知道要干嘛。”
影评人张小北也不理解,为什么艺术类考生就可以降低文化课分数?网友“哈万”对此却很遗憾,“大部分人仍然对我们艺术生存在很大的误解。我们为文化奔走的时间岂止是两三个月,而耽误下大量的文化课要在高考前的两个月才开始补。如果高考分数不对我们降低,那艺术生还有什么出路?”
文化课水平“考浙江大学都没问题”的杭州学生“技能冷却”当年死活瞒着家里跑出来,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失望、失望、失望,从大一到大三心中都是被欺骗的愤怒。”
后果是什么?
对于艺考人数猛增,这意味着“可能出现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杜庆春举了一个最简单的数学例子:如果一个专业投入招生老师20人,初试改卷时间为两天,那么,在考试从200人增加到2000人的过程中,每份试卷单位投入时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究竟对哪一类考生相对有利呢?答案应该很简单。
演员梁静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研究生,有的时候她会明显感受到,因为学生太多了,一些老师会力不从心。学生只能靠自己,去蹭别的班的课。她认为,招人过多还可能使得师资力量跟不上,造成质量下降。看到所在艺校新开的很多专业,“白羊”疑惑,“有师资力量来教吗?开新课程有没有论证过?老师真的有资格教吗?”
丁牧并不支持目前这种情况,“现在有点不正常的过热,不是很理智。并不是很多人都适合干这一行。目前来讲,这一行就业率早已经饱和了,容纳不了那么多人的就业。”
在导演余治林眼里,后果更严重,“关键在于这样的劣币现象,一旦进入市场将忽悠许多投资人,生产出一批劣质影视作品。就资金而言,让开始试探性投资影视的人心灰止步,让播放渠道形成不正当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