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就结束了吗?
网友“肩上的蝶”,是众多“撞大运”艺考生中的幸运儿,经过3个月的突击训练,去年她考上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美术专业。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考上大学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再加上基础薄弱,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每天面对着自己不喜欢也做不好的专业,让她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痛苦。“最痛苦的时候我都想过退学,可是又不能那么做。”
中戏一位教授说,近10年来艺术院校招生变化非常大。以前考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却有不少人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大不了浪费100块钱报名费”的心态来考试。导演专业就因为专业要求比较低而成为北电、中戏等院校的报考热门。北电导演系今年计划招生20人,报名人数近3000人。另一方面,招收艺术类考生的院校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为了凑够名额,不惜一再降低分数线。可是,学生素质太低,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吃力,学校的教学水准也很难提高,更不可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即使熬过了大学四年,面对就业,没有实力也很难在这行里混。王劲松称,现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人才出头的机会越来越多,但随着这个行业和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高,它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没有金刚钻,还真揽不了瓷器活儿”。
艺术院校不应是文化洼地
许多艺术院校热门专业的录取率往往都是一百比一,甚至二百比一,录取的应该都是精英人才。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院校教授坦言,虽然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但这些年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降低。艺术院校怎么成为文化洼地了?
一位中戏教授认为,艺术院校绝不应该成为文化洼地,艺术教育虽然具有特殊性,实际上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有人觉得没什么特长的人就可以考导演系,其实真正的好导演不是没有特长,而是需要什么都懂的‘杂家’;报考戏文系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还要对表演、导演、舞美等行业也有一定了解;好的舞台剧演员,除了表演天赋外,还需要文化底蕴,没文化你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表演也缺少深度。”
文化底蕴深厚与否,往往决定了艺术家成就的高低。美国现代舞蹈派创始人邓肯之所以能够开创舞蹈的全新局面,恰恰得益于她年轻时对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的深刻研究;而达·芬奇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外,还学习了数学、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专家认为,如果艺术院校学生素质不高,艺术教育水准难以提高,对中国艺术发展也是一个潜在危机。艺术院校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他们都在想办法。中戏戏文系从去年开始对招生方法做了一些调整。以往是在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分数线以上按照专业考试排名来录取,现在的录取分则是将合格的专业考试分数和文化课考试分数相加,按照总分高低来录取,加大了文化课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北电招考的28个专业方向中,单纯按专业成绩录取的专业也正在减少。有的专业则是在专业合格基础上,完全按照文化成绩排序录取。
记者手记
艺术是桩神马买卖?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连日来在各大艺术院校采访艺考生和家长,耳边时时荒诞地响起2010年的“神曲”《爱情买卖》。
爱情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那么艺术呢?艺术家呢?一个孩子被送进艺术院校,莫非父母的手中就握住绩优股了吗?
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在这里,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美术、音乐,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都不是投机可以奏效的,都需要心智和精神的长期付出,都经历过“不疯魔不成活”的折磨与锤炼。所以,对走上艺术道路的考生来说,不能只有利益的考量和发财的梦想,他们还需要献祭于艺术的忠诚和勇气。
但令人失望的是,几天来,辗转于各个艺术院校报名、考试现场,听到和看到的,几乎都是家长和考生念叨着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更划算,他们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或许在他们看来,艺考不过是一桩很划算的买卖,艺术也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诱人的金饭碗。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周冬雨也参加了今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考试。她说,张艺谋曾告诉她,表演的要诀就是“要走心”。其实,这三个字又何止适用于表演,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要诀都是“要走心”的。
我们经常慨叹,当下中国缺少好作品,缺少好演员,缺少好编剧,缺少好作家,缺少好画家……但是,如果我们的艺术院校里多的只是这样一些精于算计的脑袋,他们还能拥有艺术的梦想吗?还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吗?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却在家长和社会身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金钱崇拜,异化了这个社会以及这一代家长,他们的欲望则催生了这一代考生。按照这样的通行法则,很多孩子甚至不了解艺术为何物,却被驱赶着投身于艺考之中,即使他们考上了,又靠什么在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上走下去呢?
今天我们看到了艺考的繁荣,但这繁荣却不属于艺术,这是当代艺术深入骨髓的悲哀。(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