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艺考大军中都不乏农村孩子的身影,他们没有私家车接送,没有豪华宾馆可住,却同样把收费昂贵的艺术院校当做人生目标。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高考竞争者以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他们离那个瑰丽的“艺术梦”到底有多远?(《中国青年报》12月15日)
每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说明的不仅是个庞大的数字,其背后的画外音是就业难,这并没有吓退那些想跻身大学生行列的莘莘学子,因为他们明白,学历是个人在社会上行走的敲门砖虽然不再那么灵验,然而对于无权无势的学生而言却是改变自己命运少有的机会。能够跻身大学生的行列,找工作也难,然而止步于高中,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对成功的渴望,考上大学便是实现梦想的关键,然而并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能力,因此,那些差生从力不从心的文化课转向了艺术,你会发现,更多的艺术生不是因为自己对艺术有多少天分而是一种利益诱导和无奈选择。艺术只是他们实现大学梦的一个手段。
首先,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校方并不从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去教导学生,而是为了本校的升学率,对于那些通过正常的文化科考试很难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学校倾向于让他们转学艺术。其次,艺术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应付考试的阶段,短时间之内突击就能见效果而不依靠什么独有的天赋,这就符合了差生的口味。最后,社会扭曲价值的误导,娱乐至死的年代,那些从艺术院校走出的明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动力。
在这些艺术考生中,他们的目的也许各不相同,然而却又一个共同的目的——考上大学。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无疑要承受昂贵的成本支出。考上大学未必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考不上几乎也宣判了他们的“死刑”,在深层次的分析之下,他们宁愿一试。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获取知识,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是直接花钱赤裸裸的购买机会。
在“艺术考生”刚刚兴起阶段,也许这样的手段可行,随着这个“团体”的日益庞大,对于艺术生的需求也开始饱和,学生再一味的忙进忙从,最初的希望只会变成失望。道理他们也懂,那么没有出路的他们还能通过别的有希望的途径来改变自己吗?突起的高考“艺术大军”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然而迷茫中有一个答案是清晰的,通过艺术考大学绝非捷径这只是在回避和迁延问题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