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马上面临志愿填报?志愿准备中,搜集资料是其中不可或缺且繁杂的一环。哪些资料需要提前了解,哪些资料需要重点关注,从什么途径去搜集资料……都是首次接触志愿考生与家长的“难题”。就此,贵州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填报志愿专家王大任老师,给家长们解决高考环节中这个重要难题。
首先要清楚招生政策信息
王大任老师说,高考前期,孩子在紧张复习备考,家长则要重点给孩子关注好志愿填报相关信息,一般来说,志愿填报家长要关注好教育部门、招生部门还有高校发布的相关招生政策。
第一,家长要关注教育部和教育部连同其他部委发布的一些招生政策,比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等。这些招生政策适用面广且具有稳定性,不会频繁进行修改与调整,因而考生和家长可以提前对其进行搜集和整理。
其二,关注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招考规定和投档方法。目前我国高考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等工作是按省份为个体独立进行的,因此各省(区、市)根据本省考生的情况、往年的录取情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等会制定不同的招生政策。这些招生政策在各省(区、市)名称不一,但大体以《招生工作规定》《招生工作实施意见》《招生工作实施细则》等为名。这类政策一般于每年高考前发布,其内容组成也较稳定,一般包括考生的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加降分相关规定,投档模式等与考生志愿填报密切相关的信息。但与上一年相比常有一些调整,比如志愿填报时间和方式的变更、录取批次的设置、录取进程的安排等。所以针对此类资料,考生和家长可以简单浏览前一年的内容,了解其大体构成,待本年度新政策发布后再进行核实对比。
作为家长,要重点关注学校录取批次是否合并,今年我省高考招生批次会不会有变化?每年各批次招生人数的变化,尤其要注意的是,二本三本合并批次后,省内外部分院校在一本招生,就不再在二本招生。再次就是摸清楚高考各个时间节点,各科考试时间;高考考生分数、省录取分数线公布时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各批次投档时间、补录时间等等,及时为家中考生做好服务。
其三,由高校发布的招生政策,这以《招生章程》为主。《招生章程》中涉及的录取规则部分是会影响考生报考这些院校进档后如何安排专业、是否有专业限制因素等内容。因此在搜集此类资料时,与各省份发布的招生政策一样可提前选择几所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其组成内容,待新一年的《招生章程》发布后再根据所选择的院校去仔细了解。
其四,高校和专业的一些相关信息。选择高校和专业之前,只有对其有充分、深入地了解,才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高校和专业。高校的资料包括高校所在的地域、招生层次、学科构成、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和对外交流等,专业的资料包括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
如何搜集高校和专业信息
搜集资料是为志愿填报作准备的,其准确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权威、官方的平台中搜集到的资料,才不会传递“有误”的信息给考生。
对此,王大任老师建议,针对由教育部和教育部连同其他部委发布的一些招生政策,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中有该类资料的整合,便于考生和家长找寻和浏览。贵州对考生和家长应该要多关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http://www.gzszk.com/相关招考信息。
志愿填报涉及的资料很多,其中一些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关注的,而有一些是针对部分考生的。所以首先就是对资料进行挑选,将与自己无关的资料仅作浏览,不保存,或按与自己相关性从高到低按重要性分别整理成册。
其中,与每一名考生息息相关的资料如《普通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招生工作规定》等,一定要保存一份;针对某些特殊类型招生的资料,比如军校生、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生等,如果考生有意愿报考,则要备份,如果无意报考,则可忽略;还有一些招考只针对少数考生,比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艺体类考生的相关文件,没有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则可不关注。
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家长不要完全将孩子的志愿集中在北、上、广、深及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地方,很考究考生分数要求。家长要更多的从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力、考生个人的实际学业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根据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妨关注一些在东北地区(辽吉黑)的高校、西北地区(陕甘)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其次,并不是所有带有“中国”字样的高校都在北京,有的学校的名称与反映出来的实际内容有差距。根据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各学校往年的生源情况,对高校的层次作大致的分类。
全面了解高校的渠道高校的官网,从官网可以了解学校规模、历史沿革、专业设置、专业修读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博士硕士点等反映学术水平和学风方面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的论坛、贴吧、身边在该学校在读或已毕业的人了解学校的环境、住宿、饮食、文化体育设施等生活方面的情况。
志愿填报前准备的相关注意事项
志愿填报前期准备都要注意什么,对此王大任老师说,志愿填报和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家长和考生都有几个纠结点,现在,不少考生、家长一味地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带有很大的盲目。
事实上,单凭一次高考志愿填报,是不可能完全确定考生现在选择的专业就一定是今后真正要去从事的职业;就目前的大类招生也只能提供考生的大致专业方向,而不是很精准的专业。
根据多年经验,王老师建议考生和家长综合判断,让考生精准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仔细规划,综合多种因素,科学理性选择:
A、从大学4年后的去向来确定(继续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就业);
B、从父母的职业(家族)来确定;
C、从考生的实际学科水平来确定;D、从考生的性格特点来确定;
E、从考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来确定。
理想的选择:以考生确定的专业方向为主,尽可能顾及多方因素。
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准备过程中,有的会过多考虑地域因素,有的会完全注重学校。对此,王老师认为,家长要有个清楚认识,孩子适合在哪个城市上大学,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高考志愿填报时,这个问题也不应该是什么大问题。
对此,建议考生和家长考虑两点:考生想要就读的城市,高校水平是否高?考生的高考分数是否足够高,够得上想就读城市的高校。事实上,地域和专业没有根本联系,你现在想就读大学的城市未必是将来你学的专业的最后落脚点。对于完全去注重学校的家长,除非考生的高考分数和排位要足够的高。
前期准备志愿的过程中,建议家长和考生结合几次模考分数,根据考生的专业意向,家长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搜集多方资料,大致确定考生想要就读学校所处地域、学校基本概况、就读专业对个人学业水平的要求。根据高考成绩有的放矢选专业,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考生高考的实际成绩,结合已公布的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将拟报考的学校尤其是专业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排出基本的顺序。
最后,再根据考生自己的意向,听取专家的建议,参考家长的意见,最后确定所选择的学校、专业进行投档。
根据往年经验,王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注意几点:
1、填志愿必须由考生、家长共同去完成,家长不要完全包干。否则家长凭主观意愿选择学校、专业,考生并不一定乐意,就算勉强接受,最后孩子就可能会在大学混几年,不学只玩。
2、志愿录取时,考生仍在外旅游,信息无法沟通,耽误补录机会,耽误考生前途。
3、填志愿时,一定要同时留下考生、家长的联系方式,避免考生自作主张放弃可以就读的学校,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要求:两个时间段,考生不要离家长太远:
1、分数公布——填完志愿:尊重考生意愿,考生尽量争取在家和家长一起填。
2、所填批次学校开始录取——学校发录取信息:随时关注学校补录志愿信息,避免未及时填报造成落榜。(记者陈秋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