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啊呀!杂念无孔不入呀,那怎么办呢?怎么能去除杂念呢?要是在演戏的时候总想看“我一定要消灭杂念”,这不还是杂念吗?
教师:对的!因此演员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在应该注意的地方。要把生活中自己曾经历过,体验过的“热”、“累”、“渴”的感觉用想象使它活跃起来。烈日下爬山一定出了不少汗吧,脸热得红红的,汗都变成盐了,嘴里渴得黏乎乎地难受。此时演员想的是“驱热”、“休息”、“解渴”。赶快把衣服纽扣解开,或者把外衣脱下来,找凉快的地方躲一躲,然后寻找水喝。发现自己水壶里已空了,开始注意寻摸那儿有清泉、野果?这时同伴把他自己保留的一口水递过来,你应有什么感觉?应怎样反应?当你表示了谢意接过水壶喝上一口水后,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要在平时,那水壶中的水可能有一股铝制容器的味道,并不好喝,可在此时你会感到甘美无比,沁透心肺。怎么也不可能把水倒进自己的脖子里去。在第一口水泯入口中之后,“干渴”略有缓解,全身感到舒适无比。于是你找一块石头坐下稍作喘息,准备再泯第二口水,(因为你自己的水壶空了,说明大家的水都不多了,应爱惜用水)好好地享受一下水的甜美感觉。
假如你全神贯注于“解开衣服”、“找水喝”、“选一块平坦的石头休息”、“好好品尝水的甘美”做好这些事情,就会产生一种真实的感觉,因为你做的这一切都合乎生活的逻辑,观众也会相信你演得很逼真。
学生: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要排除杂念,怎样去排除杂念。把注意力放在你此时此刻应当做的事情上,就不会分心,杂念就进不来了。
教师:对,你说得很对。有的考生一到这种假定的情境中去就总是不自信,因此也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甚至一旦演对了,找到了“热”呀、“累”呀、“渴”呀的感觉了,兴奋之余反而不好意思地跳出来了,觉得我居然把这件假的事情演成真的了,别人会不会看我很滑稽可笑呀!这就是该考生的信念感不强,因此他(她)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起来。
学生:是的,可是这样的考生事后也很后悔,要是他(她)早懂得以上这些道理就好了。
教师:是啊,考试时间就这么多,你发挥得差就有可能落榜。不过,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别的考生未必都懂得这些道理,一直注意力集中地去做那些该做的事呢?这还是说明那位考生以假当真的“信念感”差。
学生:老师,关于朗诵方面也给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准备三篇作品(散文、诗歌、寓言)?为什么不集中准备一篇? 念得更好一些呢。
教师:考试时确定考生需准备好朗诵三篇作品是有根据的。三篇作品属不同的文学体裁,除了检查考生口齿是否清晰,普通话是否纯正,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何?还要用以测试考 学生不同的三个方面的素质和才能。譬如拿“散文”来说,它是不押韵、不重排偶,有别于韵文的散体文章。(如小说及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也统称为散文)。
它的特点是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述比较细致、生动,感情起伏流畅,并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因此,在考生朗诵的散文中可以看出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情感表达的连贯性和细腻程度。假如该考生在朗诵散文时都把内容念得疙里疙瘩地不顺达、不通畅,感情又飘浮在词句的表面,显得虚假而不真实。那么,在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他(她)更难念得流畅、通达,和念得情感朴素、真实了。演员将来创造人物时要把人物语言变成此时此刻我(角色)自然而然需要说的话,而且说话时感情顺畅、饱满,不做作,不装假,这种能力在散文的朗诵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学生:噢!原来规定考生要朗诵散文还有这些道理。可是,散文种类繁多:有杂文、小品、报告文学等等;它有抒情的、有议论的,也有叙事的。我们怎么选择才好。
教师:在选择散文材料方面,你说的都可以,没有哪种好、哪种不好的区别。但是,一定要选择其内容为朗诵者所熟悉的、理解的,其描述的文笔、情感的表达为朗诵者所喜爱的好作品。因为“熟悉”和“理解”才可能喜爱,因为喜爱又可能加深对其“理解”,并能在朗诵时使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一味追求“名著”,有些作品描写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或外国人的感情,写的虽然好,但年轻人不一定熟悉和理解。要念好这样的朗诵材料,需花大精力去学习、研究它,不然,将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这一点考生需要注意的。
学生:由于我们时间有限,平时对散文、诗歌、寓言阅读得又少,所以到了临考试前就有些抓瞎,往往抓一篇著名的作品背熟就行了。据我所知,我们考生中不少人是这样做的。
教师:考试材料与平时挑选阅读、欣赏材料不同。考试材料的选择除了我上面所说的内容之外,还要适合考生本人的特点。一个长得又高又壮、显得很成熟的小伙子选了一篇很有儿童情趣的材料,比如:柯岩老师的诗《帽子的秘密》,假若他又体会不到那种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感情,朗诵时很容易给人感觉他在装小孩,不纯真了。当然,我只是讲了一般情况,并不是说凡看上去又高又壮的小伙子绝对念不好这首诗篇。我本意是选择考试的朗诵材料要尽量从个性上、形象上都能适合于朗诵者,这样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即使很有经验、很有名望的优秀演员,他们也不是任何角色都能演得同样成功的。有的名演员偶尔演了一个和他(她)个性、形象不一致的角色,尽管他(她)十分努力,但观众并不认可的例子也非个别,这不能说他(她)不是好演员,只是说这个人物(材料)不适合他(她)的创作个性和外部形象。我不知道说清楚这个问题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