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准备通常是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案头分析、技能性的准备和对表演风格的选择和确立。这些创作活动从根本上说都属理性分析占上风的理解阶段,而现场拍摄则是完成阶段,即表演本身的过程。因此,表演是感性构成的过程。从理解到体现,从理性到感性的体现过程,是表演创作不可超越的历程。
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野战排》是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为了使演员更好地把握角色性格特征及在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状态,导演奥利弗?斯通要求演员在拍摄前期充分去体验当时越南战争中士兵的行为,还特别聘请了参加过越战的士兵对演员进行军事训练。演员提前几个月在丛林中以历史中的情境和行为去生活,这就从外部行为上、从士兵的心理状态上,都在开拍前进行了体验、捕捉和酝酿,为影片的拍摄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我国许多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常常是如此。在开拍前,演员不仅阅读剧本,对人物进行准备,同时,为增强感性认识,他们大都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或去农村体验生活,或去工厂体验生活。或到医院去体验生活,或下部队体验生活,……做到熟悉生活,理解人物。充分地做好开拍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以便以最佳的创作状态投入拍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在谈她第一次步入影坛扮演影片《白毛女》中的女主角喜儿的创作体会时这样写道:
如果我不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很难想象塑造的喜儿会是个什么样子,恐怕没有机会扮演她。这个形象之所以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固然有剧本的作用,有导演花费的心血进行指点;但从个人角度看,除气质对头外,主要是早就贮备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多年的积累帮助了我,使我接触喜儿这个人物时,调动起来并应用上去,从而完成了角色的创造。尽管我不懂电影的特殊技巧,但拍摄中并不感到特别的吃力,因为诸如割谷子、做饭、包饺子等劳动,我都干过,有切身的感受,可谓手到擒来。对地主我也不陌生,曾经多次观察过。我的父亲就在年关时被迫出去躲债,……类似的经历亲身体验过,因此相应的剧中人物的感情是不难借用的。另外,我母亲去世早,父亲怕孩子受罪,没给我娶后娘,所以我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感情深挚。我的三妈 ( 父亲的嫂子 ) 常照顾我,街坊邻居也关怀我这个没娘的孩子,极大地方便和推动了我对喜儿的创造。
可见拍摄前熟悉、理解剧中人物是多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