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
① 性格化的同义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性格化就是拿来隐蔽作为人的演员本身的那种假面。在这种假面之下,他能够把心里的一切最深藏的最有趣的细节都暴露出来。即演员要在角色的“假面”掩盖之下,用自己真实的感觉、情感和本能生活于形象之中。
② 面具。古代演出“假面剧”时演员所戴的假面具,或在“假面舞会”上人们所戴的假面具。
“三位一体”
原为宗教术语。借用说明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指演员集创作者、被创造对象以及创作工具材料于一身。在这一点上,影视演员与话剧、戏曲演员是相同的。以绘画作比喻,演员则既是画家,又是画布(纸)、颜料和画笔,同时还是作品。
演员表演中的双重生活
演员表演角色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心理状态。演员要化身为角色,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造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之沿着正确的目标行进。这就形成了演员表演角色时的双重生活。意大利演员托玛索;萨尔维尼说:“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自己的笑声,使它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演员表演中的双重生活就是:演员要使自己化身为角色,按照角色的性格、意愿、情感去行动,体验和体现“第二自我”的精神生活;又时刻保持着“第一自我”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两个“自我”是不可分割的,并存于演员一身。
第一自我
演员表演角色时,作为角色创作者和监督者的演员本人。详“演员表演中的双重生活”。
第二自我
演员表演角色时所化身的角色。洋“演员表演中的双重生活”。
体验派艺术
表演艺术的派别之一。具有广泛影响。代表人物是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塞尔格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派艺术的基础创作原则是“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即要求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有意识地体验角色,正确地生活于角色之电由此产生“我就是”的真实感相信念,间接地用意识去影响下意识,唤起并诱导有机天性和下意识的创作活动。当演员了解并感觉到他的内部和外部生活是循着人的天性的全部规律在规定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着的时候,就能显露出下意识的隐秘角落,流露出所需要的情感。
体验派认为表演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的精神生活”。外部表达则依赖于内心体验。而演员要把极其微妙的、常常是下意识的生活反映出来。就要求有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相形体器官。因此这一派不但要求演员注意产生体验过程的内部体验技术,也要求注意对情感作外部体外部体现技术。
体验派艺术坚决反对匠艺式的刻板表演,也不赞成只在角色准备阶段进行体验的表现派创作方法,体验派艺术要求演员每次当众演出都体验角色,不断刷新表演,并主张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现场表演时进行即兴创作,以使表演新颖生动。
表现派艺术
表演艺术派别之一。戏剧史上,尤其在法国戏剧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戏剧派别。代表人物是法国演员别努阿-康斯坦;哥格兰。
表现派演员在准备角色时和体验派演员一样,要研究角色的内在实质,有体验过程,首先要找到自我,并按照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力求在自己身上激起角色的内心生活。但体验过程不是这派艺术创作的主要步骤,而只是创作工作的准备阶段,目的只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完美的外部形式。一旦找到之后,就借助演员训练有素的肌体和表演技巧,精确而机械地重复这些已被确定下来的手法来表演角色。于表现派当众表演时已停止了体验,所以演出虽华丽,却是冷漠的。
表现派认为剧场及其演出都是假定性的,舞台在创造真实生活的印象方面,手段过于贫乏,所以剧场不但不应避免程式,而且应当热爱程式。表现派很注重艺术的完美性,讲究形式,其形式往往比内容更令人感兴趣。
表现派艺术有真实的体验过程,因而也被认为是一种创作,一种艺术。
匠艺
没有体验过程的、机械刻板时表演。匠艺演员一成不变地拟定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来对付表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如表达爱情时五指扪心,表达嫉妒时咬牙翻白眼等。在发声、吐词和说话方面,活动和动作方面,造型方面,表现各社会阶层和各时代人物方面,也都有刻板的表演手法。匠艺式的表演大部沿袭前人的匠艺传统或袭用当代名演员的现成手法,一成不变地反复照做。也有一些手法则是属于演员本人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表演。这种表演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内心的体验和创作;因此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精神内容,只有对角色外形的程式化模拟,称不上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