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根据影视剧本提供的人物,运用表演艺术塑造出屏幕上直观的、活生生的角色形象的创作过程。
演员以自身肌体和情感为创作材料去创造角色,他自己既是创作者主体又是用以进行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完成了的创作对象:三者融为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这是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因此,演员要象音乐家掌握乐器那样去磨练和掌握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言语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内部心理技巧。当然也包括演员自身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积累,以及各方面的修养等。
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从自我出发,将自己化身为角色,体现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演员创造角色时还具有“双重自我”,必须过好“双重生活”:一方面作为演员过着创作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作为角色过着形象的生活。演员表演时,第二自我(角色的我――形象)在哭、在笑、在愤怒、在欢乐,同时第一自我(演员的我――创作者)又要监督这种哭和笑,控制表演。或者说,第一自我(演员的我)构思、设计,然后由第二自我(角色的我)体现出来。演员如果缺乏自我控制,以致激动时哭得忘了台词,忘了接戏,甚至愤怒起来真的去伤害对手,那么表演将告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所以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艺术家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表演创作又是虚构的假定性与体现的真实性的矛盾统一。演员在摄影机前表演,从剧本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的事件到拍摄现场的条件环境,一切都是假想的;但都要象真的一样对待,要对所扮演的角色和剧中虚构的事件产生真挚的信念,在假定的条件下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自然。
演员只有把握了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假定性与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这两个表演的基本特性,才能正确地进入角色创造。创造角色,一要理解角色,二要体现角色。理解角色是体现角色的前提,体现角色是理解角色的结果。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理解角色的直接依据是剧本,演员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剧本的基础上去把握角色的基调以及性格的多侧面,探寻角色的潜在动机,感受角色最细微的情绪变化,掌握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了解隐藏在台词间、字面下的思想内涵,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活人的内心世界。体现角色需要掌握表演的内、外部技术,做到体验和体现的统一。生活里,人的形体活动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相联系的。表演通过动作展示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样要“动于中,形于外”。演员应当深入角色的内心生活,真切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激起和角色同样的真实感情和充实的内心体验。而角色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必须以经过选择、提炼的精确外部动作体现出来,传达给观众。言语动作的处理相表现力也是揭示角色内心世界、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
演员要扮演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多种人物,这不仅要掌握娴熟的表演技巧,更需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广博的社会知识和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在屏幕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一定的艺术成果。
一部成功的影视片中,演员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因而观众熟悉了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喜爱他们,给予赞誉。然而,影视是综合艺术,影视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凝结着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性格化
①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所应达到的艺术境界,即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具的个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影视片中人物的性格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有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由同一的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阶层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又有自己持有的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独具的个性特点。
演员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是在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足以揭示人物思想深度和性格特色的剧作基础上,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既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色彩,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至梳妆打扮等,塑造出一个具体的活人,使观众看到相听见角色如何在行动、说话、感觉。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
② 也指演员化身为角色,体现角色性格的创作过程。详“演员创造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