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电影摄影机前创作,创作成果反映在银幕上的表演艺术。演员的创作任务,是在导演的指导下依据剧本塑造典型、真实、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以演员自身作为创作工具,演员既作为人物形象存在,同时又作为创作者存在,也就是说,创作者、创作工具、创作的产品(人物形象)全都统一于演员一身。在表演艺术中,演员要解决自身与角色之间的矛盾,他不仅要掌握和磨炼自己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等各种技能,还要掌握表达内心世界的内部技巧。
电影演员是影片中人物形象的体现者,把文字的描写转化为活生生的直观形象。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演员不仅仅要再现形象,而且要通过表演补充形象,不仅仅是扮演,而且是创造。演员的创造主要表现在对角色独特的再现方式和鲜明的性格化。这种创造需要演员深入和熟悉各种生活,并能正确运用表演创作方法去体现这些生活经验。优秀的电影表演要求演员与角色统一、生活与艺术统一、心理体验与形体体现统一。
电影表演与戏剧等舞台艺术的表演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联系。但是,由于电影自身的特性,使电影表演有它区别于舞台表演的诸多特点。
表演的生活化电影的纪实性要求电影表演必须真实、自然、生活化。电影演员是在真实的外景或逼真的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样真实。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有时演员就在大街上、商店里,在人群中表演,现实生活中的人与演员出现在同一银幕上,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和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自然真实,克服演戏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器材的发展,使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视听环境都能再现,使银幕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这就对表演的生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电影摄影机的运动随时改变着观众的距离与视点。在近景和特写中,演员的一个眼神、肌肉的抽动、皱纹的颤抖都清晰可见,任何虚假、夸张的表演都使观众难以忍受。当然,电影表演的生活化决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一切生活内容,它是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经过选择、提炼,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艺术。
表演的非连续性时空自由是电影艺术独具的特点。影片中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可以将任何画面与其他画面并列。这种时空的自由造成电影表演的非连续性。为了生产上的需要,电影拍摄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它使演员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甚至颠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电影在放映时又是连续的并不颠倒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具有在非连续性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因此,要求演员在开拍前就把整个角色孕育得非常成熟,了解每一段戏的内容,把握其中角色的心理、感情,并熟悉与其上下连结的段落。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充分深入地研究剧本,把握人物基调、性格及其发展,掌握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体、心理动作线,确定角色的重场戏、过场戏和高潮戏,处理好表演的力度和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