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雷恩影片公司出品的《水源》(JeanDeFolrrette/1985,愿意“弗洛莱特的若望”)及其续集——法意合拍片《甘泉玛侬》(1986)和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名作《卡门》中,我们可以发现,也许出于“音乐修养”丰厚,抑或“土壤气候”使然,欧洲导演们经常在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典艺术宝库中,准确而巧妙地提取自己需要的音乐素材。
在独具特色的西班牙影片《卡门》中,片头之后的第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而又丰富的印象。作为一位目光犀利、视角不凡的艺术家,卡洛斯.绍拉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文学原著《卡门》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同名歌剧改编成了自己的这部西班牙电影作品。同是“卡门”,立意却有本质的区别。绍拉旨在还原法国人所虚构的“富于异国情调”的西班牙(特别是外国人着重渲染出的具有虚幻的传奇色彩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真实面貌。而这种涉及法、西两国历史、地理与人文的复杂意念,导演绍拉在影片的第一个完整叙事段落中,竟然是借助于音乐艺术来表达的!
在《水源》和《甘泉玛侬》里,如果说在前者的叙事过程中,“人受自然——命运的力量所支配”的意念还处于隐含状态,那后者的情节发展中,这一意念的形态已昭然若揭。法国导演克洛德.贝里在拍摄这一姊妹篇时,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把握已进入挥洒自如之境。他首先使两部影片的音乐风格形成统一:它们的音乐主题(主要在片头和片尾),用的都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命运之力》的序曲中第二主题的变奏。笔者曾专文论述意大利导演托尔纳脱雷在其成名作《天堂影院》(1988)之后的另一名作《天伦之旅》中,对歌剧《命运之力》序曲第一主题的旋律本身及其内涵的发挥和运用。而今,已成为全世界交响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这一序曲中,那优雅抒情、含义隽永的第二主题经过精简和改编也出现在了电影里。法国作曲家让.克洛德.珀蒂(Jean-ClaudePetit)削减了原作中凝重、厚实的声部层次,在《水源》姊妹篇中将这一主题旋律改由极其生活化并且符合剧情氛围的乐器——口琴或合成器(键盘音色)来演奏,使原属于古典范畴的音乐素材以一种恰如其分的现代感和我们称之为“文化底蕴”的丰厚感参与了电影的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