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讲故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试综合考察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此科目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应试技巧大同小异有规律可循。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基地—艺想天开艺术教育机构编导专业资深教师针对该科目总结历届考试情况,得出编讲故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借鉴。
处理好故事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情节、矛盾、人物、细节是故事的四个基本要素。考生务必尽可能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故事的完美统一性。
故事不是事件,讲故事不是叙述事件
故事是将生活中的事件经过艺术化加工后,具有戏剧性和矛盾冲突性的特殊“事件”,事件只是故事的一个基础。将事件感情化、语言化、动作化,才能构成一个故事。讲故事是一个语言和动作相配合的过程,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如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内疚等。故事的讲述过程是一个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情或与别人发生任何矛盾冲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和目的性,没有感情因素和目的因素就构不成故事,而事件只是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叙述事件只是将具体“情况”讲明白,别人能听得懂即可,不需要掺杂任何的感情和任何的评论,所以,也就称不上有什么目的性可言,更谈不上戏剧性悬念和矛盾冲突等。
考生还要特别注意,只有人物和感情都同时发生变化的才是故事,否则,都只能称之为事件。
紧扣命题
命题故事不论以哪种形式考察,考生都一定要注意“命题性”,一定要做到“紧扣题目和主题”。所谓“扣住命题”,就是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都要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这些事件、场景只有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才构成中心情节,讲的故事才算真正扣住了命题。如果考生的故事脱离了考试科目给出的命题,无论你的素材积累得再丰富,规定情节设置得再好,立意、悬念、主题确立得再完美,主体情节编制得再精彩,讲述得再生动,也只能化作为“零”。
故事的合理性、动作的配合性、语言的生动性
故事源于真实生活,即便虚构的故事,也要符合生活逻辑,这样才容易被考官接受,比如你不可能“构思”在地上捡到一张500元的人民币吧!这样的“创新”,只能让考官觉得你是在“胡扯”。故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在故事前后要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人物性格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要在故事强烈的外部情节中引发,不能在故事的合理性上出现了问题;二是故事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感受方式、思维习惯和情感逻辑。
动作的配合性,指在故事讲述性过程中要善于适当用动作解释故事,解释故事之中的事件和变化过程,从而达到语言动作的完美结合,使讲述的故事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语言的生动性,指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种不同语调的运用和真情实感的加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考生对故事“讲述”的投入,而且还能较大地提高故事的“真实性”,从而在面试综合考察中奠定其优越性。语言要力求简练、生动、形象,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要讲得异常僵硬,像是在背诵一篇课文或叙述某一事件给考官听一样,毫无新颖和生动可言,否则,。便离理想的分数相去甚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