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始终都围绕着卧底身份的暴露来铺排故事。与《哈姆雷特》不同,它的授予任务、获得身份、确立目标这一系列行动都已经在开场就已经通过一组短镜头剪辑交代完成。剩下的,是在决战!.发前两个卧底的几回合的暗中较量,他们的身份都曾反复遭到暴露的威胁,每一次几乎露底,都制造了紧张气氛,但此时剧情仍然停滞的。这种设立一个危机令它数次陷于将要爆发的险境的手法被称为"西西佛斯情境"--动作反复经过滑落然后在上升的过程,并无限逼近高潮的临界点,而又迟迟不予解决。
高潮的"假到来"也是一种推进。这时,主角的行动仿佛要获得了决定性的解决,让观众在期待中获得了一次满足,但这里并没有到达编剧的目的地。这样的做法在现代爱情片中被编剧们乐此不疲地反复使用:多角恋爱中最后究竟谁与谁走到一起,似乎每过10分钟都有新的答案。
一些扑朔迷离的侦探片里,"假高潮"大有用武之地。侦探片编剧的乐事之一是让"假高潮"骗过观众,使一些性急的观众几乎在起身等待片尾字幕了,却峰回路转又带来的新的高潮。
大侦探波洛在将凶手绳之以法前常常爱先给我们一个"假高潮":《阳光下的罪恶》里,他使预谋杀人的夫妇洋洋得意地办理离店手续,此时观众以为他们要逃脱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则交给观众一个假凶手,让后面的真凶出场显得更离奇和意外。
许多编剧已经懂得一部影片往往是服从于主人公欲望驱动的集中动作来最后达到高潮的。但非常有意味的是,许多剧本无论是40页还是160页,都是一个只有开场和高潮的剧本。因为作者感到他在明确了主人公的目的地-高潮后,似乎任务只剩下了开场做足够的交代。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剧本,其实只是堆砌的人物行为,如果我们寻找其中的情境,就发现只有两个情境-开始的和终了的。在我们提倡作者"带着高潮写作"时,并非要求大家念念不忘"目的地"(因为高潮往往是作者最想交给观众的)。如果作者把高潮当作了刻意的心结,他只注意到了系结和解结,却忽视了中间推进情节。而正是这些中间推进的情节里,通过矛盾的逐步解决,才显露出了人物性格,才满足了观众对戏剧性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