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电影课具有文学的品格是必然的。审美要成为电影课的灵魂。电影课老师会善用电影资源和电影教学中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电影课堂上流下美丽的笑和感动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一、美丽的影片等待着发现的眼睛
审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条件反射式审美,即由审美对象的色、形、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引起的美感,它不需要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活动;二是直觉式审美,即在对对象的观赏中,主体的情感、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活动在瞬间综合为一种审美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期而至的,这是常人的审美,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三是有为而为的审美,即鉴赏家、美学家、艺术家的审美,它不仅有知觉式的一切特点,而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审美对象的品评能力,从而达到感情与理智、直接与认识、自觉与非知觉的完美统一,成为最高层次的审美。电影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运用“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去挖掘电影的美。
1、用想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
电影课中有许多优美的人物形象,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胸怀柔情;《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神采飞扬、武艺超群、侠肠义胆、赤胆忠心而刚正不阿;《张衡》中的张衡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热爱科学、潜心研究而不畏强权;还有为民请愿的宋世杰、忧国忧民的屈原、舍身取义的刘湖兰、好书记焦裕禄、好公仆孔繁森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对话美、细节美、环境美等,分析、综合出人物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当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不少“丑”角。如:《变色龙》奥楚篾洛夫、《垂帘听政》里的慈禧太后、《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进而获得审美效果。
2、用情感体验法感受情感美
电影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的,观影的过程其实是观众接受演员传情的过程,观众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演员的共鸣。我们的电影中,有的展示春花竟放,逗人喜爱的景象,在花香鸟语中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都德的《天堂回信》中的小晨晨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都倾注在那带着风铃、飘摇在蓝天白云中的风筝上,在晨晨心中,那风铃、那贺卡、那风筝就是爷爷生命的延续,是爷爷对他的爱的延续。我们只有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才能与晨晨共鸣,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
情感体验的方法往往受到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多引导学生从电影的表层感受深入到对演员对白、动作所蕴涵着的魅力体验。这样,融情入影,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收获。
3、用朗读法体验影片的气势神韵美
电影中有许多我国的优秀古典诗文,它们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影片中经典的现代诗文也同样适合诵读,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运用一般语调不紧不慢地读,同样可以自得其趣,获得美感。诵读诗文对理解电影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感悟其气势、节奏、神韵等,都大有裨益。
看《三国演义》时诵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可以感受到孔明那可昭日月的耿耿忠心;在看《竹林七贤》时诵读他们的优美诗文,可以从艳丽柔和中感受到贤士们傲视权贵的飘逸神韵;在看《重庆谈判》时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能充分体会伟人的人魅力与情感魅力交织着的豪壮美,感受到雄壮的语言气势和作者身上的浩然正气。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静止的诗文会活起来,就会代领我们进入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里去。总之,我们电影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