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新闻摄像成为电视新闻采集素材、反映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某种意义上,摄像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如何抓取最能反映事实本质的镜头成为摄像工作的关键技巧。作为一名新闻摄像记者,首要职责就是在对事实的真实记录与真实传播这一基本要求基础上,紧随事实的发展和变化,用摄像机把整个事件以及与事件相关的人与物记录下来。
然而,实际工作中,摄像记者经常发现,当被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时,往往会在行为动作、神态表情上做出一定程度“非常态”反应。有些“非常态”反应甚至会影响摄像记者和记者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了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不同反应,试以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与同业交流探讨。
一、观察面对摄像镜头出现的各种反应
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等等差异,会有不同的心理及其表现。尤其当“记者采访”这一突如其来的事态刺激采访对象时,被采访者便会产生突变的心理反应,继而使其做出不同于平时的行为动作及神态表情。这时,摄像记者要顺利地完成采访拍摄任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有所了解,并进行研究,从而加以掌握和调节。
站在记者的角度归纳,采访对象一般会有三种态度:1.积极协作型;即采访对象积极为记者提供情况,有问必答,热情主动;2.一般配合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谈话平静无高潮;3.消极对抗型;即采访对象不乐意记者访问,态度生硬冷淡,言辞尽量简短,甚至拒不回答。这三种态度决定了采访对象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包括神态、动作、语言等,我们通常把这种反应称作镜头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式反应
这常见于积极协作型及一般配合型采访对象。由于他们对于摄像机镜头的存在并不介意,因此他们的表现与摄像机镜头不在时基本一样,不会刻意做作迎合,也不会躲避或抗拒。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最乐意见到的一种反应。
2.怯场式反应
面对镜头,不仅一般的观众会表现出紧张,甚至一些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名人、专家都容易怯场。被摄对象由于缺少被拍摄经历或个性原因,在面对记者与摄影镜头时,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做出不自然的动作和表情,例如总用眼睛看镜头、说话结巴重复等;尤其是在现场直播时,害怕说出一些愚蠢或令人难堪的话,也会使一些人不愿上镜头。这种反应常常会破坏画面,但应该说,对真实地记录事件进展并无太大影响。
3.表演式反应
这常见于积极协作型采访对象。一些有过被拍摄经验的被摄对象,或者某些被摄对象出于某种原因,在面对摄像机时,会做出一些表演性质的反应。这种反应又分两类,一是明显为在场记者的拍摄提供方便的动作。例如,有些领导人慰问时,会和慰问对象面对镜头长时间地握手,或者在赠送慰问品慰问金时会有意识地停顿动作,等待记者拍照或摄像。这些反应虽然看着很不自然,但对真实地记录事件进展并无实质性影响。
另一种是被摄对象把新闻采访当作了宣传自我的机会,因此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会做出美化自己形象的表演。例如在某些成就性报道中,被摄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会有意夸大自己的功劳,或者一些领导干部在被拍摄时,往往刻意显得更为亲民等。这种镜头反应对于记者真实地记录事件进展和新闻人物,略有影响。
4.突变式反应
这常见于一般配合型及消极对抗型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中,被拍摄对象由于有了摄像机及记者在场,而做出了突然改变新闻事件进程的反应。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被摄对象会做出这类反应,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觉自己的言行有可能得到负面的社会评价,而不愿让自己的错误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面对媒体时临时改变决定,这种反应经常出现在一些批评性的新闻报道中。这样的突变反应对记者真实完整地报道新闻事件十分不利。
5.逃避式反应
这常见于消极对抗型采访对象。被摄对象出于某些原因不想使自己的某些言行被暴露在公众面前,因而在面对摄像机时采取逃避的方式来拒绝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批评性的社会新闻采访中,某些名人或做了好事不想留名的人士,以及一些害怕会受到打击报复的事件知情者都会出现这样的反应。这样的逃避反应对记者真实完整地报道新闻事件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6.抗拒式反应
这也常见于消极对抗型采访对象。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中,被批评的一方当事人采取的针对记者、摄像记者以及摄像机的一种过激反应。最常见的比如用手遮挡镜头、推搡镜头、抢夺摄影器材,甚至对记者进行谩骂、围攻。这种反应常常会导致记者的采访拍摄中断。
二、注意研究不同新闻种类与镜头反应的关系
面对摄像机,被摄对象会做出怎样的镜头反应,这与新闻报道的类型有密切关联。各类新闻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大致分成五类,第一类是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如战争、突发事故等;第二类是计划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奥运会、旅游节等;第三类是日常新闻报道,比如会议、国家颁布的某些新政等;第四类是主题报道,或俗称“成就报道”等;第五类则是批评报道和社会新闻。
各类镜头反应对新闻采摄质量的影响程度尤以第三、第四和第五类报道最为突出。因为面对第一类的突发事件时,由于事发突然,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一事件会给自身带来是好还是坏的影响,他们在镜头前所表现出的就是最真实的反应。而对于按时到来的重大新闻事件,由于事先已有准备,被摄对象可能已预计到会被拍摄或被采访,因此反应也相对自然。此外,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报道中,我们看到被摄人物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即使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或后续报道,由于先期已有准备,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当事人平心静气地接受采访,而看不见一些遮挡镜头或围攻记者的场面出现。
对于第三类日常新闻报道,例如会议,拍摄时被摄对象可能会较多出现一些紧张型反应或表演反应。比如看镜头或者刻意地坐坐端正等,不过这类反应对整体采访效果影响不大。
第四类报道中,由于多为成就报道,因此被拍摄对象较容易出现美化自己的表演反应或逃避反应。比如在当前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的效益不降反升,出于某种考虑,他们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唯恐“树大招风”,由此会出现“逃避反应”。也有些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则会把所有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以此展现个人的工作能力,这就是“表演反应”了。
而在第五类报道中,突变反应、逃避反应和抗拒反应最为常见。比如涉嫌违法人员在接受调查时,发现有摄像记者在场,往往会用手挡住脸,或是乱设摊的摊主发现有新闻记者前来拍摄时,有时会挡镜头或对记者进行围攻等。
三、镜头反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
归纳了镜头反应的基本类型,厘清了不同新闻种类与镜头反应的关系之后,有必要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对镜头反应作进一步分析。
角色行使与摄像机的场影响
摄像机不是一个简单的影像复制机械。法国导演戈达尔认为,摄影机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种种社会力量,具有引起关注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摄像机与新闻媒体的权力会产生一种联想和连接,产生媒介权力的无所不在的效果,从而对拍摄对象施加“场影响”。因此摄像机的介入是催化情境的重要因素,被采访者的各种镜头反应正是这种刺激下的催化物。
根据社会学原理,人们的行为是根据其所处社会所定义的场景塑造和修改的,不同场景中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角色选择,每个有一个按照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从“后台”(私人场景)进入“前台”(社会场景)的过程。面对摄像机镜头,当事人会面临一个角色扮演的困境,是扮演一个“本来的我”,还是一个摄像机前的“全社会关注的我”?是扮演一个“主我”还是一个“客我”?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情况下,采访对象往往会脱离自己的后台形象而进入前台区,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镜头反应。而所有这些镜头反应,不能不说与摄像机的场影响有相当的关系。
“霍桑效应”的压力
“霍桑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现象。研究人员最初注意到,一群装配电话机的工人由于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研究者的注意,他们的产量会随之增加;研究者的关注,改变了工人们的行为。“霍桑效应”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现象,而它几乎存在于一切领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异常反应,都属于这一效应。
在每次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由于受到记者的“注意”,“霍桑效应”就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尤其当采访中有摄像机时,“霍桑效应”就更加明显电视镜头会给人带来压力,这种压力除了机器对人形成的陌生感外,主要还是镜头前的人容易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及担心出镜后观众的评价,担心所谈信息的社会影响。这也提醒我们记者,在单个的采访中,对被采访者表达的意思要进行很好的甄别,充分考虑其环境、心理、个人现状等方面的因素。 四、以不同的拍摄模式应对各种镜头反应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我们有可能对各种镜头反应的应对拍摄进行理性的探索,形成简洁实用的拍摄模式,反过来指导、应用于实践工作。 所谓拍摄模式,其实就如同公式一样,指的是在某些符合特定条件的新闻拍摄情况下,可以即刻套用的一种相应的、有效的拍摄对策,试归纳如下。
模式一:长期拍摄
几乎适用于一切镜头反应。这种手法最早运用于纪录片的拍摄中,为了拍摄到纪录人物最真实的行为和语言,纪录片摄像记者会带着摄像机,于拍摄前几个月甚至一年起,就和被摄对象长期相处,直到拍摄对象对摄像机已完全视若无物,对摄像记者也完全从心理上接受为止,才正式开始拍摄。在新闻拍摄中,摄像记者不可能有如此充足的时间和被摄对象进行沟通和相处,但是只要时间允许,新闻摄像记者应尽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向被摄对象了解情况,减少表演式、逃避式、抗拒式的反应;和被摄对象多相处,减少非自然反应;多拍摄新闻素材,以备发生突变反应时可用。 模式二:快速抓拍
适用于非自然反应、表演反应、逃避反应。摄像记者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与画面敏感,以相当的拍摄技巧,对报道事件进行分析,对被摄对象及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并做出快速判断;同时通过拍摄角度与拍摄时机的调整与把握,避开不利于表现真实事实的各种镜头反应,尽力去抓拍能揭示新闻真相与意义的图像。人物的第一反应最真实,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摄像记者应全力捕捉的重点。这样做的一个关键是速度要快,有预见性地提前开机和适当地延时关机,当被摄对象还来不及对镜头进行表演或逃避之时,最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已经被摄像机捕捉去,完全是鲜活的素材。 模式三:直接拍摄
适用于逃避式、抗拒式反应。直接拍摄指摄像记者直接拍摄当事人针对拍摄行为所做出的镜头反应,它的特点是把被摄对象的镜头反应也作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来进行拍摄。在某些批评报道中,被摄对象的镜头反应往往十分激烈,有时会用手遮挡摄像机逃避拍摄,有时甚至会阻挠采访活动的正常进行。此时摄像记者索性记录下被摄对象的镜头反应,并揭示在电视观众面前,观众自然可以认识到这种反应背后的意味,从而增加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如记者在报道某商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新闻时,商场工作人员在发现摄像机拍摄时马上把这些商品藏了起来。虽然记者最终没能拍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清晰影像,但拍到了工作人员慌忙把商品撤下货架、隐藏起来的动作,在电视中播出后,观众自然可以判断这家商场做了亏心事。
模式四:隐蔽拍摄
适用于非自然反应、逃避式和抗拒式反应。隐蔽拍摄,亦即俗称的“偷拍”,就是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摄像记者使用特殊拍摄器材,进行隐蔽拍摄的行为。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被摄对象并不知晓有记者在进行拍摄采访,因而也没有任何防备,从而避免任何由于摄像机的存在而产生的镜头反应。有了这种方法,记者在拍摄各类报道时,都可以游刃有余地采集到新闻事实以及被摄对象的本来面貌。不过业界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否使用隐蔽拍摄手法向来有争议,一是担心滥用此种手法会涉及侵犯隐私,二是担心记者在隐蔽拍摄时会陷入一种“陷阱式拍摄”,引诱被摄对象实施某些违法行为。所以摄像记者在决定进行隐蔽拍摄时,必须慎之又慎。
模式五:多拍摄人物同期声
适用于突变式、逃避式反应。所谓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面对摄像机,采访对象可能出现突变反应,即对之前的言行来个180度的转变;或出现逃避反应,拒绝接受采访,这些反应往往会使采访失败。但此时多拍摄同期声,通过其他的事件经历者、目击者进行回忆、描述、佐证,再现事件真相,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式。
总之,作为职业的摄像记者,必须掌握相应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根据被摄对象的不同心理状况、镜头反应,灵活运用各种拍摄模式,创造最适合的采访环境。必要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组织现场,采录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影像和实况。
(作者系上海广播电视台资深摄像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