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情感是人类社会永久的主题,而人物专访这种节目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展现这些主题的舞台。如何在最短的节目时间内,把人物的故事与情感进行真实的浓缩展现,并感染受众,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石。
一、对人物进行充分的前期了解,抓住情节线
1.面对面的采访。交通比较方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采访方式是最有保障的一种前期准备方式。通过较为随意的聊天,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采访对象,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作为节目专访的重点,为后期专访的有效展开作充分的准备。
2.电话采访。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在录制前与采访对象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对象,电话采访无疑是最便捷的沟通渠道。
3.网络采访。网络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交流变为现实。
4.拍摄与整理一些有关的人物背景资料。人物专访中间要穿插一些解说,编导还需要拥有一些与人物有关的视频镜头。要深入到被访对象的生活环境进行实地拍摄,根据内容需要采集一些生活镜头,以及采访对象的一些照片、证书、奖章等等。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一些早期的资料镜头。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文案,突出人物专访角度
编导在与人物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节目的重点、采访的要点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突出什么、忽略什么、表现什么,都应该在录制之前有明确的定位。
1.精心构筑一个适合节目需要的叙事结构。人物专访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属于讲述性,只有对结构进行精细的安排和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因此编导对主人公故事的切入点、需要讲述的几个片断一定要有清晰的把握,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要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叙事方式。
我们曾采访过上校村官王晓勋,我们重点抓住了他的三个阶段:1.小时候的经历与父亲的影响:王晓勋的父亲是五十年代有名的王玉坤,曾被毛主席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一定有很多故事;2.在部队中的故事:从一个农家孩子做到上校,王晓勋的神勇与奉献精神,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同样会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章节;3.回村后的故事: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勇气,回村后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他有什么梦想,他准备做到什么时候……第三部分是节目的重点,时间安排更长,问题的设置自然要求更详细。按这样的顺序下来,节目结构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思。
2.选择合适的开篇方式。我们曾采访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家科,我们首先以他的获奖作品《乡村记忆》中的一段文章作为开头:
“忆旧最惬是怀乡。故乡的往事常勾魂似的将我拽回到那个偏远的小村庄——二十几户人家,坐落在运河拐弯处的一个高台上,孤零零的,平凡得几乎无人提起,然而她又是那么亲切、美丽、非同一般……”
这段文字很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爱,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引出这部作品,很精巧地开始我们的访问。很多时候,人物专访节目往往以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作为开篇,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专访对象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3.根据讲述的顺序设计不同段落的采访内容。采访的设计也是节目成败的关键,是对节目整体的脉络、重点、细节的思考与把握。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使被访者迸发出更多的心灵火花,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在几十分钟的节目时间内,通过采访交流充分表现人物更多的个性化的东西。
4.初步拟定采访中间穿插的解说词。一般的人物谈话节目中间需要都配有解说的一些片断:一方面,可以增强层次感、段落感;另一方面,由于讲述的是人的故事,通过解说的形式可以对人物的经历进行一些简要的描述,使观众对人物命运有整体的认识;此外,解说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节目完整流畅。
5.编导与主持人进行充分交流。节目编导与主持人之间有着相当密切和重要的关系。节目编导应该及时与主持人沟通,把自己通过采访获得的信息及节目的思路、采访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交流;主持人应该根据创作思路,把这些采访的问题转变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主持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与编导的交流进行谈话内容的调整。
三、节目现场录制与后期编辑雕琢细节
1.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不会仅仅拘泥于事先的文案,而应该抓住一些细节性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有重点的采访。要提炼出采访的重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深入进去,不要什么都说,什么都说不深;要注意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对一些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刻画。
2.在总体结构上,主持人应该基本按照事先准备的文案,自如地把握节目录制的节奏。
3.在采访中要注意设置一些情节和悬念。专访节目是两个人的对话,相对气氛不够活跃,这就需要故事。我们在采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家科的时候,其中有一段讲述他在农村经历的故事。主持人:“由于当时的特殊条件,你小学没有毕业,后来却当上了老师。”这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悬念。
4.主持人应该时刻注意与访问对象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