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Ⅰ卷】
这个作文题较简单,材料故事性强,阅读难度不大,核心立意明显,就是最后一句老切割师的话。题目已经告诉了材料的内涵,不存在审题的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更注重勇气的发挥,但是,要写好这个相对较陈旧的命题也非易事。话题本身比较传统,体现传统作文命题保守中强调人文情怀的特点。考生可以结合中国当前的改革来写。经验有时候很宝贵,可以防止我们犯错误走弯路,但是也有时候绑住了我们的手脚;同样,有时候,裂痕不是缺陷而是机会,是创新的机会,是增值的机会,是开辟新道路的机会。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裂痕,不能遮掩,逃避,视而不见,而是要有勇气去利用,要创新,去发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是成功的前提,同样一则作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下笔时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择其一点,想深想透后选取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文章的观点。材料的指向性明确之后,就要展开充分的联想,既深入历史,又立足现实,寻找与材料类似的事件或现象入文。这样,既可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也强化了现实的针对性,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考生应该不容易偏题的,“要有勇气”、“敢于冒险”、“心无顾虑”等都是题中之义。当然,也可以从非核心立意角度来考虑,写“放手让年轻人干”、“给年轻人尝试的机会”。总的来说,材料所蕴涵的立意时代感不强,但也似乎永远不落后。(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把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新课标Ⅱ卷】
今年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审题很不难,也能算是优点。然而,材料用了315个字,浪费了考生多少阅读时间!
主要描述的是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审题较容易,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直接面对学生现状。具有一定的引导性,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性的社会,有些事情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够完成,需要的是合作精神。是对于考生来说,这样的作文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出现审题失误。最主要的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这种题目,写记叙文时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就是在作文过程中,千万不能攻击同学,责任全在他人,自己全都有理。如果写议论文,则应注重时代背景的应用,写社会生态对校园生态的影响,使作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纯粹就事论事,就校园写校园,文章会很平淡,没有信息量,也没有观点,难出好文章。
从内容来看,既然同学关系存在的现状、关系紧张的原因和关系改善的方法都被命题人悉数道出了,你还指望考生能说多少独特、深刻的东西?我常常希望命题人能够为考生着想,降低审题难度,但断然没有想到命题人竟会如此“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由此可见,面对这道呶呶不休的题目,考生可写作的点无穷大,但可思考的点却无穷小。
另外,材料的前后语体风格很不一致,先是散文化的表达,热乎乎;后是数字化的表述,冷冰冰。同时,命题人说“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虽然传递了正能量,却未免有点武断,而且跟下面的调查数字(“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相矛盾。其实,开头一段文字纯属多余,大可不要。(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全国大纲卷】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创意,就材料内容来看,时代感强,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以高考作文题的方式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及道德观。与重庆题一样,一言以质之:人人都是正能量,爱心传递爱心,高尚激荡高尚。这篇文章立意非常简单,是关于私爱被大爱感动的例子,那个孩子拿到手机据为己有,这是私爱,可是他看到尚先生把好多钱捐到灾区的时候,孩子把这种大爱震慑了,任何人看到了有大爱的时候,都会被这种大爱精神感动,我们的民族想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无非就是真正把个人的私爱慢慢形成大爱。
虽然材料有点长,但主旨还是突出的。正面立意,基本上是“多一份爱心”;反面立意,基本上“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特殊立意,可以从年轻人战胜自私的心理过程,写“让善念复苏”。不过,供考试使用的材料还是越简洁越好,像“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这样没什么作用的句子可以去掉。(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卷】
此题有一定的情节,与现实结合紧密,审题有一定的难度,写作角度较难选择。应当说是一道很好的高考试题。我以为这道题可以从科技的进步及其对人的精神影响的角度展开议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更便利,更快捷,更广泛;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网瘾,比如文化碎片化,比如人与人之间现实的隔膜等。可以在科技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更好的结合产提出一些创意的想法。这是一道考验学生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学想像力的好题目。
以爱迪生为引子,引出一场关于手机的对话。科学家看到的是手机物质性的一面,从物的层面大唱赞歌,而文学家看到的是手机人文性的一面,从人的层面提出中性的思考。其中,“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最具有概括性也最具有思考价值。材料是多角度的,但命题人仍然在最后提示考生科学、文学二家具有“不同看法”,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旗帜鲜明地站队,做一个敢于思考的人。
材料编写最大的硬伤是,那个科学家也太没有历史感了。“21世纪”时间概念太大了吧?才过去10几年,何以断言100年最让人感到新奇的东西只是手机?真是狂妄无知!21世纪,人类的发明创造也许还有更让感到不可思议的东西呢!
另外,科学家语言活泼,想象丰富,而文学家语言严谨,毫无想象力,似乎语体不当吧?人物语言个性化点,更好。(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天津卷】
2013年多数省市取法了全国卷新材料作文的道统,而天津却大胆选择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有创意,成为今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虽只是“填入一字”,但一字千金,能够反映出考生对“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的独特理解。所填的字虽不同,但话题绝对是集中的。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命题人还为考生提供一个古老的范例“学而知之”,这就使本题目既具有传统渊源,也具有时代色彩。
从时代性来看,“知”的内涵,在网络化、信息化、3D化的新背景下,已经变得空前丰富,而“知”的途径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这样,考生可写的角度非常多,如“思”、“问”、“行”、“游”、“读”、“做”、“动”、“察”、“研”、“敲(鼠标)”、“交(交友)”、“听(倾听)”等等。
就文体来说,题目对各类考生都很公平,就以“做而知之”为例吧,既能够激发考生感受生活,侧重写自己“做”过的经历和体会,也能够引发考生思考生活,侧重思考 “做”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是要寻找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个字,比如生而知之,疑而知之,创而知之,痛而知之,悔而知之等,爱而知之等。只要真的找到那个字,问题应当是迎刃而解。当然,“构成题目”几个字是多余的,或者是否应该这样表述“填入一字,构成完整题目”?(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海卷】
这是一道哲理题。具有思辩色彩,提倡多元价值,考生可思考的空间非常广阔,可写的角度非常多。题目可为“别人的事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有大局观,全局观,要有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和肚量,从而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时代的大圈子,正确地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命题人并没有把个人和世界对立起来,没有用集体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和人类的事情来否定个人的事情,而是设问“哪个更重要?”材料提醒考生“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于是考生可以认同世界视角,也可以认同个人视角。认同世界视角是正常的,因为多少英雄豪杰以天下为己任,关键时刻总能服从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召唤,把个人的事情置之度外;认同个人视角也是正常的,因为更多的人并不经常遭遇所谓集体、国家、人类“最危险的时候”,他们完全有权利生活在自我感觉之中,如求学求职、买房买股等。
从题面看,难度不算大,不存大跑题的风险;但是在如何深入入论述上则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面,甚至考验学生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错位,则很有可能错误地论述得出错误的结论。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的培养多么重要。作文不仅仅在考知识,考能力,也在考道德,考价值观,考人生的大方向。这是今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不过,“谈谈你的思考”这一提示语,似乎对议论文情有独钟,而对写记叙文的考生不太友好。是否应该改为“感受和思考”?(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字。(3)不要写成诗歌。
【重庆卷】重庆高考作文题材料看似很长,其实简单,创新思维,升华智慧,增强能力,迎接挑战,开拓未来!豆腐对大豆的升华。仔细研究一下材料,你会发现这个材料作文出得很有意思,用饮食来喻人生,本就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此次所选的食材是廉价的大豆,却可以发展出非常丰富的立意角度。材料中给出了豆腐所谓升华的很多个角度,任取其一联系至人即可。此外,大豆变成豆腐的先磨砺、后升华的过程,其实也隐含在其中。
既然“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才是材料的落脚点,那么应该是发明了豆腐的“人”使之然吧?或者是从大豆到豆腐这一艰难而伟大的“改变”使之然吧?前者侧重于人的梦想与智慧(在保持营养的前提下改变事物的形式——包装,从而善于推销自己),后者侧重于大豆的梦想与追求(有营养有才华,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材料的陈述角度存在问题,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考生的审题难度。(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卷】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是在作企业内训的时候经常被讲到。这个故事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要想被人认识被人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这篇作文要论述的重点就是要如何从沙子变成珍珠。
本题在审题上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障碍,材料的背景是“事业无成”,接着的叙述就是要回答如何才能成功。成功之道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告诉考生:“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侧重看“珍珠”的价值,可以把它比喻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才能的人,有闪光点的人;侧重看“珍珠”的外表,可以把它比喻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的人,敢于扬才露己的人。总之,考生找到合适的立意,绝不会像材料中的年轻人找成功之道那样难。主要是如何写出新意,如何在论证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众多的作文题中,这算是一个中等题目。(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山东卷】题目似乎很新,跟时代人物有关,但绝没有时代感,命题人的思维简单、片面,命题指向明确,就是如何看待知名作家被咬文嚼字。材料虽明确要求不要超出其所限定的范围,但是很容易跑题偏题。这个立意应当主要在如何正确对待文化批评上,批评者应当怎么样,被批评者应当怎么样,如何才能达到共同进步,避免互相攻讦,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水平。这个材料看似容易,其实因为材料所给的范围比较狭窄,所以下笔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不熟悉文学不熟悉文字的中学生而言,难度会更大一些。也是一道看似容易实则难的考题。
仔细阅读材料无非是让考生接受这样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缺点,要勇于承认;对待他人的批评,胸襟要宽广;主动请别人批评,乃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个题目的最大好处是,审题不难。
然而,如果把曾经发生过的围绕“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而展开的笔墨官司作为写作对象,似乎更有创意吧?因为在大多数作家被“咬”对了的同时,也有作家被“咬”错了的;在大多数作家虚心接受批评的同时,也有作家不愿承认错误而敢于争鸣的。这样一来,围绕谬误和批评,才可见仁见智,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人!(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安徽卷】说实话,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并不知道如何下手,相信也有很多考生与我有一样的想法。肖伯纳的话究竟该如何理解,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理解错误则意味着文章跑题。我以为这是今年作文题中最凶险的一题。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这是一道坑学生的考题。那么究竟如何看这道题呢?我想,肖伯纳的话的意思应当说是,人不仅要站在过去,更在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抓住过去不放手。这是一道如何对待过去和如何创造未来的话题。
按照考前复习的惯例,不少教师要梳理一下时事热点话题,突出“中国梦”。可是题目揭晓后,大家都没有发现“中国梦”。可是,你是否知道,安徽卷作文题虽然未直接提“中国梦”,却巧妙地包含着梦的影子。这是十八道题中惟一提到“梦想”二字的题目。是梦想,当然就指向“从未发生的事情”,当然需要梦想者敢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我能!”那么,“从未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考生既可以从宏观方面来写,比如体制改革、民族复兴,也可以从具体方面来写,比如草根成名、学子成材、寒士成为CEO等等。
但难能可贵的是,命题人在引用萧伯纳的名言后并没有加以评价,这实际上就把这句名言中的两种价值观都和盘托出,让考生自己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容忍和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与“为什么不能这样?”相反的是,有的人爱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实际上又包含着两种情形:一是“为打翻了的牛奶瓶而哭泣”,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往往懊恼、后悔、不能释怀;一是勇于解剖问题,善于总结教训,悔过以自新,能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所以,考生完全可以跟萧伯纳叫板。(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江苏卷】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一道被网友评为最神的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语言偏重于雅致,把诗意和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是典型的苏派风格;但也有变化,就是增加了故事或情节因素,雅致中带有一点活泼。材料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一定的开放性,考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但要注意的是,这一立意要侧重从“影响”的角度来写,才最切题,否则靠题就有点松了,甚至离题有点远了。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应适可而止,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此非核心立意,但与核心立意毫不矛盾,乃是新材料作文所允许的。
命题者很显然是在强调环境变化导致的结果的变化。蜡烛和蝴蝶及探险者各有寓意。其实,我认为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山洞代表一种空间,蝴蝶象征美好的事物,探险者的蜡烛则代表着一种破坏,一种刺激,探险者象征一种外来的力量。这篇材料可归纳出很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外力的刺激与破坏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美好的东西,我们要爱护自然,珍惜美好,注意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环保题材的高考作文。我以为,只要照这个思路写下去,结合现实的我们的环境状况和一些案例,很容易写出精彩之作,获得高分。(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浙江卷】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探讨人生的大题目,看似容易,实则有一定的难度。三则材料中,丰子恺、菲尔丁是从孩子和孩提(指儿童、幼儿)的角度来说的,赫胥黎是从少男少女(未婚的少年或青年)的角度来说的。他们的话大致包含两个点:美丽和消逝(“转弯”、“硬化”和“失去”)。显然,他们对童年、青春是肯定、赞赏、留恋的,都对童年、青春的消逝表示深深的担忧。不过,这种消逝,并非赵薇片子《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中随着年龄段结束而必然结束的那种消逝,而是“提前硬化”,是未终结而先“失去”。这绝不是成年时代的怀念,而是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本身的悲哀。应该说,这道题目审题难度是不大的,也贴近考生生活,使人人有话可写。
不过,这道题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因为,题目似乎只是让考生证实童年、青春提前消逝的现象,并站在命题人预设的情感立场上表示同样的忧虑。当考生受到鼓励,顺命题人之意似乎有赏时,还有多少考生敢于对这个问题作复杂思考呢?比如,如今欺骗之风日盛,孩子可以不可以变得成熟一点?又比如,在校长、官员频繁性侵未成年人的今天,孩子还能那样幼稚单纯吗?
人类为什么正在失去青春,心灵为什么都在变硬,海底王国为什么消失?功利化,个人功利,国家功利,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梦想,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地球?我认为,这篇文章应写成散文相对容易。写议论文会因为题目过大而显得泛泛而谈。(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湖南卷】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题目。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题目要求“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择角度,并不是网络上误传的二选一话题作文,与2011年的“我来了”到“你们来了”和2012年的“一双手”加四句话相比,增加了审题难度!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要写好本文, 审题时就要找到两则材料的交集, 从整体上来立意。
要理解材料1的旨意,就要把握“它”“天边的彩云”“飞”“累不累?”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它”是一奋斗者的形象,“天边的彩云”则是理想的化身,“飞”可以理解为“劳动”,“累”可以理解为“辛苦”,“我愿意”则是追求中“苦中有乐”,那么,本则材料的旨意:则是为了理想而劳动最美丽。
要理解材料2的旨意,关键是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父亲在剪报纸”即“父亲在劳动”,“孩子抱着父亲说:我愿意这样陪着你,感觉很幸福”即“欣赏剪报纸劳动感觉很幸福”,但“剪报纸乃简单劳动”,孩子干嘛只说不做?这则材料反映当今家庭教育中轻视孩子劳动的旨意。如果说陪伴父亲老动是福,那么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会更幸福吗?显然,两则材料共同立意:劳动创造美丽!
推而广之,可以写幸福的三要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等等。
如果从局部来立意,那么,写作角度就宽松了: 两则材料讲述了人生当中的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奋进向上,一种是享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两者都是在追求幸福,只是选择最求幸福的方式各有不同。出题者对这两种生活态度都给予了肯定。
如果单一写我们应该奋斗圆梦,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那么没有顾及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我认为不怎么切题!(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四川卷】
题目简洁明了,没有任何附加,材料抛出“平衡”这一概念后,用具体的生活现象加以诠释。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作文,虽然看上去很平淡,其实要有一定的生活底蕴和思辨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从材料列举的这些现象来看,“平衡”实际上就是处理好“重”与“轻”、“忙”与“闲”、“行”与“停”、“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这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出的,既是生存理念、生活法则,又是哲学道理。这个题目很好地打通了生活与哲学的森严界限,使考生既可以从“形而下”来感受,也可以从“形而上”来思考,从而有利于不同体裁的写作。
还值得肯定的是,命题人巧妙地通过“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句话,来鼓励考生多角度立意,鼓励考生大胆创新。既可以按照常规立意,写“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如妇女要注意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学生要注意学习与文体活动的平衡,各行各业要注意劳逸结合;也可以进行非常规立意,写“想平衡,常常身不由己,不得不有所牺牲”、“平衡,但不能平庸,要在某一方面寻求突破”、“生活在失衡与平衡之间”、“失衡中见出伟大”,如特殊行业特殊职业者(譬如警察、铁路司机、极地考察者)常常牺牲了与家庭团聚的机会。
这种类型的题目看着容易下笔难,难在什么?难在自由无限,难在角度难定。从题面上看,这又是一个谈人生的题目,不过,可以选择具体的事件,揭示某一种生活的的道理;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谈保持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比如学习与工作的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事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平衡等。(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比如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书书写。
【湖北卷】
此试题新鲜创意,要求较强思辩能力,但不严谨。装牛奶也有很多圆盒子;装酒也有很多方瓶子;装矿泉水也有很多不规则瓶子。圆瓶子也有套圆盒子,方瓶也有套方盒的。我担心较真的孩子跑题。立意最好是尊重人的差异化,实现方与圆的和谐,构建五彩斑斓人生,实现每个人各是特色的人生梦,从而实现中国梦。
从材料的编写角度来看,例谈方圆器具的前面几句话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后面两处:“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和“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也是命题立意所在。第一处立意,关键词是“异”,可选方亦可选圆,由此联想开来,可写世界是由多样性构成的,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可写喜欢方正人生,可写喜欢圆通人格。第二处来立意,关键词就变成了“上善”和“任”,表示一种像庄子一样的与世无争的处世智慧和像东坡居士一样的随缘自适、任天而动的生活态度,这样就不能只是方或者只是圆,而是或方或圆随遇而定,于是这就不是简单的“个性”、“差异”的问题了,而是无个性、无差异的问题了。也就是说,既然命题人把“人生”定位为“上善若水”,那么最完美人生就应当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随意性了。
根据不同两处所作出的两种立意,虽然分开来都在理,但放在同一则材料中,就使材料失去了核心话题。没有话题核心,从材料的编写角度来看,是命题人思维紊乱的结果,也是语言表达不清晰的结果。(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江西卷】
江西今年的考题,人人都有话说,而且不容易跑题。面对这三难,作为学生当然是要端正态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收。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比如说,你天生喜欢,你就认真的学习,钻之愈深,收获愈多,所谓的难,都是对于那些不是特别的热爱的人而言的;但是我们不提倡为了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食而不化。特别是对普通教学,可能适应的减少相关科目的数量和比重,让他们不像现在这么重要,搞得人人都抬不起头,从而减少学生负担,增加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时间和兴趣。
有人以为江西卷作文题让考生体验或思考的对象很简单,所谓“奥数、英文、周树人” 不就是基础学科——语数外吗?显然,这样的看法是肤浅的。其实,“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任何一个,在当下的中国都是一个年年在说却总是说不完的热点话题。年年在招生,年年在谈奥数,奥数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不仅所有中国学生几乎在所有学习阶段都要学英语,而且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都要考英语,这样的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热议。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于阅读周树人作品的经历,各有各的体验和思考,而社会各界对于新教材删减周树人作品的现象,在最近更是争论不休。考生针对“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自己最熟悉的任何一点或者两点、三点,可以进行反思和批判(谈“怕”),也可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拥护(谈“不怕”或者“喜欢”)。这个题目,非常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可考查出考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现象,这样的命题导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命题人在材料的陈述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意。一方面给机会考生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对三个文化现象可全写,可写其一,亦可写其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考生大胆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可写“怕”,亦可写“不怕”,甚至写自己“喜欢”。(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福建卷】
材料是诗歌类的,字数不多,文字不深,蕴涵的道理深入浅出,阅读不存在什么难度。简洁明了,文彩飞扬,既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考学生的现实认知能力。作为一道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显得非常典型,因为隐含的关系单纯明确,头绪并不复杂,容易把握。关系原型是“天宇”(或“夜空”)与“地球”(或“地层”)。前者在上,可以“仰望”;后者在下,可以“深深地扎进”。究竟应该仰望“夜空”,还是应该扎进“地层”?诗人选择成为“一段树根”而非“流星”,因为担心“无依无附”而离开地球。无疑诗人倾向于“下”。考生可以从关系原型走向关系同构:自由要有制约;作家的想象不能离开生活基础;理想必须附丽于现实;领导干部的宏伟规划和工作蓝图,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其在办公室唱高调,不如扎扎实实地下基层、走基层;领导的眼光不能朝上看,要朝下看,朝群众看……
当然,诗人的做法可以引起考我们的同情、赞赏、支持,但是不是也可以被我们辨证地反思——既不做“树根”,也不做“流星”,而做既能在高处而又不失约束的“树梢”、“山顶”?
从诗歌的内涵看,就是我们要有根,没有根就容易飘飞,有了根,我们就能扎根地球,不容易飞走。作为中学生,我以为可以结合要多进行社会实践,要深入生活,要学会吃苦耐劳等方面写作,当然也可以从学习要注重基本知识,不能好高骛远等方面展开。这也是入题容易出彩难的题目。(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广东卷】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继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仍为新材料作文,总体衔接平稳。从所给材料的形式看为多则观点型,这点与去年的形式也基本相同,这与考前老师学生的备考基本符合。多则观点材料的作文在审题提炼观点时,可以采取“求同追异”的思路进行,先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观点),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后综合找出共同点,材料从富翁的行动和三家的不同态度看,他们共同的话题是关于“捐助”,富翁要捐助,其他三家受捐助,因此我们的审题立意中重点要谈“捐助”(或帮助),这是“求同”。另外我们还要“追异”,因为有三家对捐助不同的态度:有肯定、有提醒、有拒绝,考生可以针对任意一家的态度来写,还可以选取其中两家的对比思考。比如:帮助与面对帮助,捐助与面对捐助,理性面对捐助,捐助与施舍,爱心与信任,爱心与感激,获得与回报,热心的价值,不受嗟来之食等,但防止写成“富裕与贫穷”“如何致富”“关于慈善事业”“贫困家庭的梦想” “同情困难家庭处境”等这样大而空或有离题嫌疑的文章。当今,捐赠者,行善者,受捐者,慈善机构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二则,行善者如何行善,受捐者如何受捐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反应的是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的问题,反应的也是这个时代的光怪陆离;三,无论是从行善者还是从受善者的角度,都可以写出带有一定道德伦理性质的文章,学生运思和用笔的空间很大。这道题从受捐者的角度着笔,进行关于如何接受别人的帮助方面的议论相对容易,但是很老旧;如果从捐赠者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慈善活动着笔,就会显得别开生面,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后者的写作难度显然要大于前者。
可惜的是,材料把值得考生探讨的话题,直接设置成了三个选择性的答案:A.感激,并接受捐助;B.接受捐助,但要偿还;C.感谢,但拒绝。写记叙类文章,可选任择其一来编故事,写人物,想场景;而写议论类的文章,看来只有“小心求证”的份了,而失去了“大胆假设”的机会了——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独立思考的机会多。(冠华作文网、作文辅导网)
【原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专家:冠华作文网总编辑 陆法军
广东佛山高明纪念中学高级教师 高 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李念军
满南省娄底市新化一中高级教师 高星云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学校高级教师 顾新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