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此话用来形容高考前一个月的语文复习,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当中的关键在于一个“收”字,“收”有收场之意,即不再扩大复习范围,不再找新题难题;“收”还有收藏之意,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吸收消化掉,做到颗粒归仓。在此,给学生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记忆。记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记忆,语文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直接间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试题分值一直在30分以上,如此高的分值不可小觑。以2009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卷为例,第1题是“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第2题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11题是“背诵名句名篇”,三道题都是直接考查学生记忆力的,合计12分。而文言文阅读5道小题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考查学生记忆力的,因为如果学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法、句法、特殊句式、固定格式等语言知识记忆不扎实的话,恐怕也很难顺利完成这5道题,而这5道题的分值更是高达22分。当然,应该记忆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里提到的只是试卷直接考查记忆的例子而已。
需要提醒学生四点:1.记忆时要着重留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又往往容易搞错的,千万不要停留在偏、难、怪、冷的内容上,否则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明显不对路。2.有些成语的意思正处在动态变化中,到底哪种意思正确尚无明确说法,这样的成语可以暂时放过。例如“空穴来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形容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时下人们多把它当作“没有原因的”来用,正好用反了,这种成语高考时出现的可能性不大。3.许多名言警句多出自要求背诵的课文,对这些课文现在没有必要再去一篇篇背诵了,要集中精力背诵那些精辟的句子,如那些能揭示人类社会、客观事物一般规律的哲理句,表现崇高理想、远大志向、美好情感、高尚情操、坚强意志、宽阔胸怀的句子,描写景物优美、意味深长的句子,意蕴丰富、揭示人生哲理的句子。4.要多留意近期的时事要闻并准确记忆,已备考场作文之用。
二、梳理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庞杂而又缺乏内在联系,根据考纲对这些知识加以梳理,有利于加强记忆。例如,病句的六个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清、不合逻辑;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同形异义词:山东、河南、河北、其实、故事、亲戚……唐诗类别: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诗、怀古诗、送别诗、咏物诗……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送别寄情、生活杂感);风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雄浑、沉郁、豪放、婉约);流派(山水田园、边塞等);意境;形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联想、咏物、叙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互文);语言(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约、自然、韵律)。
三、掌握规律。这里的规律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考题材料的规律;试题要求的规律;正确答题的规律。比如,史传类阅读材料的行文特点和常规思路,一般是先用几句话做概括介绍,然后再用几个片段具体叙述,目前所选的人物均是正面形象。这是考题材料的规律。文言文阅读中检测实词和虚词,往往是拿同学们已经接触过的材料与试卷中的新见识的材料进行对比,而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条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时,往往必须依据前后语境判断,必须结合古代文化常识判断,这是试题要求的规律。在依据上述两个规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现、归纳和掌握正确答题的规律。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答题规律。比如诗歌欣赏,考查范围多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答题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这首诗(或诗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再如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考查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对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解答时应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段尾总结句)分层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第二,按顺序做题,阅读题干,题干中涉及的语句要回读到原文,依照原文做出准确判断,忌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答题;第三,整理答案,使语句通顺,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复杂的最好分层作答。
最后还要提醒学生的是,在这最后二十几天里,心态最重要:要相信老师,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跟风;珍惜时间,讲究方法,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在高考中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