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过程一样的目的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素描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两者对物象形态的认识途径也不一样,素描是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雕塑是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途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物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正是由于素描与雕塑的这一特性,让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借用雕塑的思维与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形体深处,理性分析形体结构,弄清楚形体解剖,从而建立结构观念,提高素描表现的主动性。
在进行这个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素描写生时,普遍都不善于剖析对象,只是相信己的眼睛,眼看手画,注意力都被物象的表象和细节吸引住了,习惯把客观内容不加选择地罗列出来,似乎是很忠实地表现对象,但离远一看,画面的形体结构缺乏说服力,素描调子只是照抄了表面的浮光掠影,形体单薄,内容空泛,只获取了表面的肖似,没有得到素描的实质。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没有对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识肤浅,表现被动。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我在素描头像写生的训练中,进行了一次课改试验:“利用雕塑造型开悟学生”:我在画室的一角堆放了泥巴和雕塑工具,首先向学生阐明教学目的,介绍课程的意图,接着介绍雕塑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步骤,并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画素描人物头像的时候,抽一段时间接触泥塑,亲手用雕塑泥进行人物头像的塑造,在雕塑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并通过“搭骨架--→上大泥--→塑坯体--→捏五官"等环节,认识了立体观察、立体表现的重要性,学会了切削块面与塑造形体的方法,养成了追究解剖的习惯,再联系素描的形体塑造,领会了老师的教学意图,建立素描的本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主动地用思维分析形体比例、研究解剖结构、塑造形体特征。尽管学生的雕塑作品做得并不专业,但在触及结构实体的过程中,培养了素描的理性思维,培养了用脑的习惯。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训练了脑对手的控制意识,使素描训练产生了质的飞跃。
坯体意识与形体观念
在以往的素描头像写生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画的五官“形不附体”的毛病。比如:人的鼻子和耳朵应该是附着在头部的不同朝向的,由于学生缺乏雕塑的坯体意识,不会先塑造头部坯体,后画五官,而是照抄对象,尽管把五官的形和明暗刻画出来了,但退远一看,五官还是附着在没有体积的头形上。采用雕塑思维开悟学生,使学生走出了这个误区。雕塑是先用泥巴堆出头部的坯体,然后才在相应的体面上塑造眼睛、鼻子和耳朵。把雕塑造型引入素描课堂以后,学生通过亲手用泥巴堆头形塑坯体、雕五官,当学生在泥塑的坯体上,雕刻五官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小结构与大转折的关系,从而牢固树立大体块意识。学生说:“我终于明白了结构起伏应该服从于形体转折”。
在素描训练中,自觉地理解物象的形态结构,才能强化对物象造型因素的感知能力,只有理解了物象的造型特征,才能更深刻地表现它。比如,有的学生以前画头像的时候,对头像的看不见的后脑部分,他是不去关心的,但通过雕塑的练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象,他们才认识到:看不见的后半球体,理应与视觉中的前半球体构成完整的头部,素描的任务是要表现完整的体积空间。当主观意识到了以后,才会用心去体会形体边缘,并利用边缘的虚实处理来表现体积空间。常人的视觉经验仅仅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看到的只是物象的表面因素,只有通过素描造型的训练,对形体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到物象的本质结构,才能进行主动的塑造。有位学生说:“以前画素描的时候,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对象的全部,结果陷入了照抄对象的误区,现在才明白要相信自己的理解,只有在深入理解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在素描意识支配下,主动地去塑造对象。产生了从“眼-→手”的表现变成从“眼-→脑-→手”的表现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