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在即将进入美术高考考场时,我将美术高考中色彩静物要注意的要点作以分析,大家尽量多从本文提及的角度多关注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训练。
一:对画面整体的高难度把握。何谓高难度?有较多精彩局部充实的和谐的画面。诸个细节像脱缰的群马,如果你没有对整体的控制力,整个画面会糟成一团。我在教学中不排斥对具体东西的的描绘,比如瓷罐哪一点有什么个性,和同等色系的物体相比冷暖有哪些微妙的区别乃至有什么疤痕都尽量让同学们表现出来。做这些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训练同学们扑捉微差的敏锐性----这是一个画家应具备的能力。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耐心----这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前提。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调整”这个动词。调整什么呢?调整各个细节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明暗、虚实、冷暖、鲜灰以及色相的面积关系。怎么调整?你不妨这样:先把诸如鲜灰、冷暖的各种对比作强。这种“强”是不和谐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我们就往弱的关系推进,这就叫“由强到弱”、“由鲜到灰”。在水粉画中,由于它的媒介的特性,我们往往采用由强到弱、由鲜到灰的步骤。我开了个玩笑,说调整就是由麦当娜到林黛玉的转变。
画面的整体把握要求我们要整体的观察色彩。这要求同学们首先要有一个全局的意识,不能孤立地、片面的观察。
其次,要敏锐地抓住基调,然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局部的色彩关系。这就是先抓住“大关系”后画“小东西”。之后,你可以比较画面的各个部位。比什么呢?比色相、比冷暖、比明暗、比鲜灰。怎么比呢?同学们记住:同等色相,比冷暖。同等冷暖,比明暗。在作画过程当中,我们往往要求同学们画出同一块衬布所呈现的不同的色彩倾向。德拉柯罗瓦在他的日记记录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风景画时说“康斯太勃尔说他的草地之所以高明,是由于用了许多不同的绿色组成。一般风景画家的草地之所以显得缺乏强烈感和生气,正是由于他们习惯了使用单色去表现的缘故。”用这种方法画白衬布,我说你就很聪明了。大家还要会用色彩塑造形体,可根据质感的需要,灵活的去刻画、塑造。衬布要注意边缘线的处理。画的尽可能的厚实一些。静物的深入要注意表现它的结构、转折。质感的不同,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虚实关系、不同的明暗过渡、不同的反光处理、不同的笔触表现、不同的边缘虚实去完成。我再强调一下画面中心的处理。作画者作画时用眼睛盯住主体物,用余光看其他的部分,这样就产生以视觉中心为主的虚实效果,同时,也形成色彩上的主次关系。将画面最强烈的色彩冲突置在视觉中心不失为一个方法。对主题物的刻画要明显的比其他的物体要到位,我记得我讲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反对人人平等”“以大欺小”。
二、从点线面和黑白灰以及色相来关注构图。对于构图,我极力主张大家打破一致的有第点僵硬的三角形构图。构图的样式很多,人们总结的构图有三角形、菱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几何构图……但是同学们不要把高考美术评委想象的过于呆板,用统一的三角形构图以为就好的一塌糊涂的想法是不对的。这要结合对象才行。我在色彩教学中提的最多的构图法则是黑白灰、点线面的关系问题。启发学员们利用它们的色彩冲突形成美妙的关系。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我展示他们的三张色彩小稿——都很有想法。我挑出满意的一张,是一个土黄的陶罐、一个蓝灰衬布、一条白色衬布、三个果子、一个小的深蓝色的酒壶。我跟他讲:在点线面的关系中,壶为点、罐为面、两块衬布的交界为线。同样的,壶为黑、罐为灰、布为白。能不能经营一下黑白灰、点线面是你和别人拉开距离的时候。说到寓黑于白、寓白于黑时,我给他讲蓝色的酒壶在画面上是“秤砣”,陶罐是画面的“托盘”。能不能使“秤砣”和“托盘”在画面上达成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呢。这位同学若有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