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色彩分类
自然界五光十色,调色板上变化无穷,但究其根本,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最基本的色,即不可分解的颜色,那就是红、黄、青 三色,再加上白色。严格说:白色属于非彩色系,但在颜料应用中, 可看成为一种颜色;另一类则是混合色,即由这三种(四种)颜色 以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由于各自分量上差异而变化出上百种颜色。
(一) 在色彩学中把颜料中的红、黄、青三色称之为原色,亦称第一次色。即指能混合成其它颜色的基本色,而它们自身不能由别的颜色调配产生,但是,这仅是从理论上讲,红、黄、青三色能调 合成任何颜色,而实际上有许多色彩是调不出来的,如翠绿、玫瑰 红、紫罗蓝等色。尽管如此,我们把这三种色加以适当混合后,的确能产生无数多的色相,所以绘画上称之为三原色。
原色的颜科纯度最高,即最为纯净鲜艳,颜色调配的次数越多, 纯度越差,越失去它的单纯性和鲜明性。三原色的完全混合,成为黑色。实际上也非纯黑,而是纯度极差的黑浊色,也可以认为是明度极低的深灰色.
(二) 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也叫第二次色。橙(红十黄)、绿(青十黄)、紫(红十青)。这里的橙、绿、紫便是 间色。二原色各自的分量不同,可产生更多的间色,如黄橙色、红 橙色等.
原色和间色。是最纯正的六种颜色,接近于光谱上标准色的程度,故称为标准色。
(三) 复色,又称第三次色和再间色。任何复色均可找到三原色红、黄、青的成分,只不过其中某种原色多一些罢了。如果三原 色不是等量相加的话,那么,就能够混合出更多的复色。复色的调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举出五种: 1. 三原色的适当混合:红十黄十青=黑浊色。 2. 两种间色的混合:橙十绿=橙绿;橙十紫;橙紫,绿十紫=绿紫。 3. 原色与黑浊色的混合(等于三原色与一过剩原色混合),其效果与两种间色的混合相同: 4. 间色与黑浊色的混合:如橙十黑=红灰(倾向于橙);绿十黑=绿灰(倾向于绿);紫十黑=红灰(倾向于紫)。 5. 原色与其补色(间色)的混合;如红十绿=黑浊色(紫味),橙十青=黑浊色;紫十黄=黑浊色。
颜料中的一些现成色如土红、土黄、赭石、熟褐、墨绿、橄榄绿、土绿等本身就是复色,含有不同的黑味,所以与其它色相加,也即成为复色。
自然界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很少有极为单纯的颜色,所以在写生色彩中,复色的使用较多。观察和调配复色时,要首先确定它 们的色彩倾向,要善于在生活中辨别变化细微的各种不同的复色。. 颜色对视觉的感受,原色最强烈,间色较温和,复色最弱。所 以当画面色块配合感到过分刺激,不够调和时,复色能够起缓冲和谐调的作用。
(四) 补色,又称互补色、余色。三原色中的一原色与其它两 原色混合成的间色之关系是互为补色的关系。更简单地说,两种颜 色混合后成为黑色,这两种颜色一定互为补色。如红与绿、青与橙、 黄与紫均互为补色.
在十二色的色环中,不仅红与绿是补色关系,而且在红的对角 线90以内,包括黄绿、绿、蓝绿三色都与红构成补色关系,又如 在红紫的对角线90度内,包括有黄、黄绿、绿三色均与红紫有补色 关系,其余可以依此类推。并且这些互补成对的颜色皆是一明一暗, 一冷一热,在每对互补色中都包含了红、黄、青三种原色。
色彩的补色现象可以做个简易的实验获得,即如果我们在暗室中注视唯一的一只绿色灯一会儿,然后关掉这灯,让眼前回复一片黑暗,我们就会似乎看到一种作为视觉残象的红色灯在眼前存在一会儿。这种视觉残象原理表明:人的眼睛为了获得自己的平衡,总会安置出一种补色作为调剂。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有些画面的色彩感到“生而单调”,往往就是人眼对这些画面色彩不能满足其补色的平衡要求而感到的不舒服,这也就是色彩和谐的原理所在。这一点在后面还将提及。
关于补色的原理,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对绘画有特殊的意义。在一个同样明亮的纯色色域内嵌进一个灰方块,在绿底上灰色方块看上去略带红色;在红底上灰色似乎又略带绿色;在紫底上则略带黄色……等,每种色彩都会使灰色略带它自己的补色。各种纯色也倾向于把其它色彩改为它们自己的补色。这种同时对比现象也是补色并列时具有对比强烈、刺激跳跃效果的原因所在。
这种互补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阳光下的金秋树林中透出的天空的蓝色如此之蓝;翠绿色的草坪上红衣少女的衣服是那样明亮鲜艳;白墙上的阳光照射面是红橙的,那背光面的阴影一定会是青绿的。懂得这些道理对我们观察色彩、写生色彩或者创作色彩都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