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院校的高考专业加试中,色彩一直是致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但要学好色彩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写生练习,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在这儿我想谈一下色彩的形成规律。
色彩主要是由于光、固有色和环竟色形成的,单一的明度、色相、纯度是色的因素,在它们之间缺少了重要的一环(环境),所有的色彩都应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固有色: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色彩。因为自然界是缤纷复杂的,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说,自然界拥有多少不同的物象,就有多少不同的色彩。天、地、云、海、树、石等,不仅有着不同的形象、质地,而且色彩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物体固有色又不是绝对固定不便的色彩,它随时随地都在光、环境色的作用变化,我们作画时认识固有色,是说自然界每一种物体色彩都有其特殊之处,这对我们认识色彩起基础作用,也就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具有千差万别的色彩状态的内在原因和依据。一般说来,固有色支配和决定着物体的基本色调,诸如黄梨、红苹果、青菜,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相互影响作用下,它们会改变一些自身的色彩,它们不会因光线投射的角度和周围环境的而改变自身的基本色调。可以肯定的说,物体的固有色是我们识别世界上各种各样色彩的第一依据。 光源色:光对观察和识别物体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任何物体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离开光的作用,固有色就谈不上呈现,也就谈不上环境色的作用,自然界将变的黯然失色,也就谈不上识别各种色相了。通常意义上,我们以反光作为正常识别色彩的光线,自然万物都要受到这种光线的照射,吸收全色光中的某些光线,再丛中反射出某些光线而显示出自身的面貌。
不论黑、白、灰,还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自然界中很难找出纯真的色彩,这是由于固有色的存在和光线的强弱、寒暖、角度、方向以及由此产生环境色的影响而形成的色彩使然。除用科学的方法在实验室中以外,是不可能看到纯真的本色的。 色,只存在于物体固有的颜色相貌当中;彩,则是物体色、光源色、环境色三因素的共同反映。
在光源色色光的照射下的物体,色光必须要统治或改变物体受光部分的色彩,光色的强弱,物体离光的远进,决定物体受光部分色彩的变化程度,这一点在作画时对我们处理色彩极为重要。
环境色:世界是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件物体能够脱离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孤立存在,色彩同样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色被视为决定色彩的第三重要因素。总的说来,白色反射最强,所以受环境色影响也最大,以下依次是橙、绿、亲、青、紫,而黑色则由于吸收所有光而不反射任何光,所以反射最弱。一切物体的固有色都不是孤立的,不但受到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受环境色的制约,而且受环境的反作用。 我们还清楚以下几点:表面光滑或物体间距离近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交大,而物体的背光部分与受光部分相比受环境色影响明显增强。
空间透视(空间色)是一切造型艺术都遵循的透视变化规律,由于物体距观者距离远近的不同,也就产生大小不同的透视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我们在观察时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的东西低近远高,而视平线以上的东西则近高远低。同样色彩也因透视变化发生着变化,诸如红黄类暖的物体色彩近的变暖而且鲜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青蓝类冷色物体色彩近的冷而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明晓这些以后,有利于我们在作画过程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形与色,以便于恰切生动地将心中之象落实为纸上之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在于人的视觉能力有一定限度,处于人视觉限度之外的物体会变的模糊或消失。客观上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层含有微小颗粒(灰尘,水蒸气,空气分子),所以并非真正的透明,视觉效果会因这一空间的薄厚而发生强弱明暗和模糊清楚的变化。了解以上的应素,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写生要点,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色彩的空间透视变化。 物体质感影响:不同种类的无台质,其表面有着坚硬、光滑、粗糙、柔软之别,以致感光程度不同,反射光线也产生了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光滑表面反射出的光按一定方向反射,称为正反射;较粗糙表面反射出的光线是没有一定方向性的,称为漫反射。所以,表面质感不同的物体,即使具有同样的一种色相和相同的固有色,反映出来的色彩也不一样。甚至有些表面过分光滑的物体,会因为反光太强而失去其固有色。也就是说,正常光照下,我们既能看到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固有色,又能看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反光和色彩,对这一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真实地表现出多种物体质感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在了解了色彩形成的规律后,我们在色彩写生和欣赏一些色彩作品时就可以解释或明了画面出现一些效果的原因,不会再提出一些不在行的问题,如“布不是这种颜色的啊”,“苹果上怎么会有这么多颜色?”绘画毕竟不是拍照,不是机械的描摹对象,它是通过绘画语言如色彩、笔触等来表达作画者的省美和情感的一门艺术。但话又回过来说要达到这一步光有理论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勤学苦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