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四月,陌上花开。西湖涌金,象山叠翠。
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90周年校庆。回眸90载岁月,中国美院的校史里写满肩负起中国文化复兴使命的勇气担当,记录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
90年间,从创始者蔡元培、首任院长林风眠,到潘天寿、肖峰、潘公凯、许江等历任院长,都始终牢记建院之初“振兴民族艺术”的理想宗旨,历经磨练,理想不辍;虽六易其名而不易其志,虽数迁校址而不迁其神。
90年间,中国美院始终以其不懈的探索与坚守,领航中国艺术的先锋之路,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
90年间,中国美院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搞创作,参与历次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等精品频频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紧扣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劳作重建乡土社会,谱写出学院与社会和谐发展、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说,在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国美院坚守“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坚守教育与艺术“双重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担当,努力培养新时代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术学院,90年历经波澜壮阔,这座艺术殿堂如今矗立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进入新时代,中国美院将继续在通往艺术和学术高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以更成熟的“国美模式”将中国价值、中国魅力回馈世界。
立德树人,勇攀学科高峰
每年毕业季,是中国美院最热闹的日子。连续8年的毕业创作展示周,已成为杭州每年的“艺术嘉年华”和文化品牌。在今年即将毕业的2018届毕业生中,不少学生自觉地把毕业设计作为献给学校90周年校庆的一份礼物。
人流如长路,记忆塑远道。90载春秋,这份文化自觉代代相传。1928年,恰是这个时节,教育家蔡元培选择在西子湖畔创办“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等建院的一代人,寄望西湖湖山对艺术大学的养育,寄望艺术大学对美育育人的担当。从此,振兴民族艺术、抒写民族精神的双重使命,深深地烙在了中国美院的旗帜上,烙在国美师生代代传承的心志里。
在时代激流中成长,中国美院催生了代代追蹑、不懈传承的血脉谱系。张眺、胡一川、罗工柳等扛起了革命艺术的旗帜;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融汇中西、铸炼艺术高峰;在人民艺术思想的熔炼中,中国美院涌现出一批创造型的精英:浙派人物画的方增先、周昌谷、顾生岳等,写实表现油画的肖峰、全山石、王德威等……他们中有的成长为新世纪学院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的经历当代艺术的荒原跋涉,反身学院,成为新型艺术教育的开拓者。
回顾90年历程,中国美院始终秉持艺术先锋的教学特色。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画改造的转折中,“浙派人物画”横空出世,开启中国人物画表现时代的历史篇章;潘天寿拟定临摹心追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师心独造的中国绘画教学理念;上世纪60年代,中国美院开设全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成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端……这些教学中的重要案例,无不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学研究和活化的生动现场。
90年间,中国美院在教学和创作中倡导“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理想,在当代教育界独树一帜。师生们倍道而进、不懈奋斗,成就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艺坛的艺术先锋和国际大师,确立了中国美院在全国美术院校中的全面领先地位,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跻身世界前列,也为世界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而今,新时代的年轻人勇挑重担。每年9月,中国美院新生都会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一份特殊的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纸书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在青春岁月中,这份特殊的入学礼将转化成为人生的资粮,涵养着一颗颗牵系传统情致的心灵,在新媒体、新技术的磨砺中不断地活化传统、自主创新。
2017年,中国美院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美术学和设计学双A+评级(全国艺术院校排名第一),奠定了中国美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标杆地位。
当前,中国美院“双一流”建设要务是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持续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思想,构筑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美术学中国体系。
由此,中国美院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格局——中国画与书法是头脑,艺术理论是心脏,油画、版画、雕塑是左膀右臂,设计、手工艺术、建筑、影视是双腿,新媒体是联通四方的身躯,这使得中国美院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发展中根深叶茂,这也正是“东方艺术学”的基本构架。
在90年校庆之际,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将举行奠基仪式。这意味着中国美院开启了“双一流”建设的辟新之路,这里将营造设计学一流学科发展新布局,培育艺科融合排头兵,培养融通科技、商业的跨界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人民之心,创作精品力作
3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在油画《国美春秋——中秋》的画面里,几代美院教师代表登上满山红叶的凤凰岭望远抒怀。这件作品的领衔画家、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何红舟感慨万千:“以艺术真实再现历史真实,这是一代代国美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令他骄傲的是,自己的另一幅作品——描绘中共一大代表们乘小船陆续登上红船的《启航》,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经典作品,在2009年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自建院之始,中国美院就扛起振兴民族艺术、抒写民族精神的大旗,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葆有历史和社会责任,写照时代,讴歌人民,创作了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如莫朴的《宣誓》、黎冰鸿的《南昌起义》等经典力作。新世纪以来,中国美院以艺术教育与创作的“国家队”立身,积极探索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
艺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艺术之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阐明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会上,许江作了《关注视觉中国,弘扬核心价值观,铸造国家形象》的发言。随后,国美人从“服务人民、塑造人民;扎根大地、深耕大地;人民品格、时代现场”三个方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至今,中国美院连续三年举办以“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为主题的学习报告会、研讨会和主题展览。许江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坚持人民之心出精品,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近年来,中国美院全力承担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工程创作任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等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和文化建设任务,举办了“治水最前线:下乡创作实践”等大型主题性艺术活动,倾情赞美人民追寻中国梦、建设美丽浙江的伟大实践。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成立,这意味着签署了一份承担国家重大题材的当代美术创作和大型绘画人才培训的责任书。
这不仅是中国美院创作团队的实力,也是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这个春天,中国美院的学子们又将踏上熟悉的“下乡”之旅。这是美院师生历来深入生活的基本范式和重要传统。“下乡”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用常情常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
美美与共,艺术造福社会
4月的浙江一片诗情画意:山野滴翠间,白墙黛瓦的民居笼一层蒙蒙雨雾,是江南才有的春色。在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为外立面设计的14幢24户浙派民居,以建筑的形式,定格了乡间文化。
这片荣获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一等优秀实例的新建民居,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打造的“美丽乡村”,更是中国美院以艺术劳作重建乡土社会的一个缩影。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今,中国美院在社会中的功能,早已超出传统美育的范畴,更直接关系到社会创新力量的开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美院的艺术家们早已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为者,切实担负起文化思考和文化创造的责任和使命。
一方面,中国美院为浙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平台,中国画双年展、国际陶艺双年展、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等大型学术展事将杭州与世界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会。
另一方面,中国美院积极介入城乡营造进程。以杭州为核心,中国美院与全国40余座城市展开合作,提供城市美学咨询与设计服务,提出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新理念,打造城乡综合发展新模式。
聚焦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面对浙江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中国美院以其强大的文创设计力量,成为浙江创意经济和时尚产业的重要“发动机”。受省政府委托,中国美院主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构造一个艺术、科技与商业融通的全球跨界竞赛。以大赛为契机,中国美院联合全球设计资源,强力推动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美院还通过积极打造以其为核心的创意园区和特色小镇,主办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国际化专业平台,举办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和国际重大节展等,成为文化浙江、美丽浙江建设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中国美院自创建之日起就以社会美育滋养国民心性,以改造社会、造就新民作为办学理想和历史使命,为社会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面向市民开展“美美讲堂”志愿服务,邀请市民进行艺术创作体验;远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书法、国画、篆刻等中华传统文化……2017年,中国美院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回望过去,激励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国美人还将以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艺理兼通的学术精神、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为浙江的发展、浙江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马悦 通讯员廖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