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创建“特色名校”纪实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集中职、高职和普通大专教育为一体的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2009年12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所学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学科专业多寡,关键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通过评估后的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能否立足新起点,确立新高度,再创新蓝图;能否在强手如林的高等院校竞争中站稳脚根,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共同思考的课题。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党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2010年提出了以内涵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创建“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作为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基调。
创建“特色名校”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学院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全院上下理清思路,形成共识,并矢志不渝地付诸实践,才能成为现实。为此,学院自2010年以来,围绕创建“特色名校”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邀请了通辽市文化、艺术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院座谈、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创建“特色名校”演讲会,开展了“特色名校”建设的论文征集、评选、表彰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院教职工深刻理解了“特色名校”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奋斗目标,形成了人人关心学院、热爱学院、建设学院的良好氛围。
理清思路,形成共识后,学院党委紧接着打出了“两建、一质”组合拳,即以“干部建设工程”、“教学质量年”、“学风建设”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师资团队,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等,提升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以“干部建设工程”为重点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特色名校”首先需要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事业上想干事,并在实践中能干成事,广大师生信得过的干部队伍。
全院完成了副处级和科级干部的竞争上岗工作后,为促使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迅速提升决策能力、谋划能力、管理服务能力、落实能力,尽快熟悉新的领域、新的业务,学院党委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干部建设工程”活动。整个活动自2011年开始,以打造适应“特色名校”建设的干部队伍为目标,要求领导干部做好“五个模范”,即学习的模范、创新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团结的模范、廉洁的模范;具备“五种能力”,即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在学院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科研创作、招生工作、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名师工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树立一个标杆、一面旗帜,真正做到师范带动、兢兢业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习、培训、考核和细化院系二级管理职责等,促进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激发了各级干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院整体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学院上下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深化高素质技能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基础。
以“教学质量年”为起点
提升核心竞争力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推进“特色名校”建设的重中之重。2011年,学院以“抓好常规教学,突出培养实践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了“教学质量年”活动。活动突出了四个方面:
教学管理方面。修订了《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院系二级教学管理职责细则》、《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编印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完善了院领导、系部主任、教师的三级听课和“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检查制度,加大了教学过程的专项检查力度,同时定期召开大专三个年级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践实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教学方面问题。
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专业布局等积极申报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促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向纵深与专业群方向发展。根据《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0—2011年相继建成了音乐表演、舞蹈表演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艺术设计等3个院级品牌专业,蒙古舞、科尔沁蒙古族长短调、古筝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视唱练耳等7门院级精品课程。音乐表演专业被列入国家财政部教育实践设备支持项目,艺术设计专业被列入国家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支持项目。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进修硕士研究生实施方案》,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并开展了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优秀教案评选”、“师德师风问卷调查”、“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师德师风大讨论”等活动,培育并弘扬了教师精神。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特色名校”建设要求的高标准师资队伍奠定了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通过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构建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两年来,举办了“毕业生实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来院与实习生进行实习过程的交流讨论,并连续举办了三届“教学活动周”,进行了42场次的教学成果展示,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特色名校”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国内外艺术交流和比赛中,马头琴专业学生参加了中央三套“欢乐英雄”节目的录制,与凤凰传奇组合等同台表演,并把呼麦搬上了荧屏;蒙古四胡专业师生参加了全国八省区少数民族四胡大赛,两次获专业组一等奖,一次二等奖;舞蹈系教师编排的《安代道木歌》在全国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二等奖;古筝系创作的《爱尔兰之恋》《故乡情》在“生命之光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荣获金奖;美术系教师满都拉、王丹、包晓英、唐学清等在全国首届高校美术设计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其作品入选《中国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大奖赛获奖作品集》;声乐系英桃在“草原星”内蒙古青年歌手大奖赛获最具潜质奖,斯琴朝格图同学在“迪贝施坦尼劳斯国际声乐比赛”中获二等奖,声乐教师张瑞红获自治区首届“教坛新秀”称号;音乐理论教师李蕾在自治区高等院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
2010年8月,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主办,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第24次年会在通辽成功召开,全国90多所艺术职业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通过展示学院教学成果(文艺演出)、参观校园等,使与会专家了解了科尔沁和科尔沁文化,了解了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以“学风建设”为基础
筑牢软实力根基
建设“特色名校”,不但要在硬实力上过硬,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软实力上。学风建设便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特色名校”的动力源泉。建设“特色名校”、树立良好学风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称呼,它必须在方方面面都彰显特色,要在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上努力实践“三个统一”,即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刻苦学习的劲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学风建设”活动中,一是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以系和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关于学风建设的大学习、大讨论,通过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存有厌学情绪、无所事事的同学认真查找原因,确定帮扶措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制定了《学生宿舍安全日汇报制度》,完善了学生综合测评、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性文件,并及时编入新的学生手册。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交流学生管理方法,专题研究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实行班级建设量化考核,把学生“三率”(到课率、卫生合格率、就寝率)作为班级建设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宿舍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班级整体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四是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宣传月”、“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新生军训暨入学教育”、“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加强学风建设、增强法制观念、创建平安校园”法制教育讲座及参观博物馆、祭扫烈士墓、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书法和绘画展览等活动,同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橱窗板报、安全知识展、校规校纪知识竞赛等,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五是围绕迎接十八大及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开展了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文明礼貌月”、“美化校园环境月”、“青年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十八大及“两会”的召开。
六是建立健全了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社会捐助、绿色通道等内容的多形式资助体系。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问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了经济压力,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学风建设,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促进了乐学、勤学、会学的养成,学院形成了志存高远,潜心学习,追求真知,笃信创造的良好氛围。
以科尔沁文化为底蕴
打造民族艺术品牌
学院几年来依托科尔沁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体现科尔沁艺术特色的蒙古舞、马头琴、蒙古四胡、蒙古族长调等确定为优先发展方向,从师资引进、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使特色立得住,打得响,学院拨出专款组织教师们开展自主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进传统艺术的演练方法,使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汇贯通。
舞蹈系通过研究和艺术加工,将科尔沁草原沿袭三百年的安代艺术演变成舞台艺术和群众性最广泛的自娱性健身舞蹈,并形成比较完整的安代舞蹈教学体系;声乐系将流传上千年的科尔沁蒙古族长、短调中的原生态自由散板唱法改革为现代特点的努古拉,并加入部分美声唱法,具有抒情、豪放、自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科尔沁地域特色的演唱艺术学科体系,编辑出版的《蒙古族长调教程》、《科尔沁长短调教程》(蒙文版)现已被内蒙古大中专教材委员会审定为大中专院校专用教材,同时以科尔沁民歌“达那巴拉”为原始素材,以叙述传唱为基础,以原曲调为主弦,以歌剧表现为形式,创作了科尔沁蒙古族歌剧《达那巴拉》,蒙古四胡艺术在科尔沁草原已流传八百多年,器乐系组织教师对演奏技巧方面的倒弓、快弓、连顿弓、跳弓等进行了改进,使其在保持着传统的演奏风格基础上更具有科尔沁地方特色,经反复实践编写了《蒙古族四胡教程》,现已在我院及相关院校使用;马头琴专业教师在继承马头琴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中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总结出了一整套演练方法,增强了教学条理性和逻辑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古筝系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创作、边实践,现已出版发行《王天一原创筝曲教学纲要》等教材及辅助教材八部,改编和创作曲目136首。
在品牌专业研究与开发的创新和实践过程中,学院的学术氛围、教师的创作激情和敬业精神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艺术教育中,教学、科研、创作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教学的过程与培养的目的是纲,纲举目张;创作科研是翅膀,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带动着教学提高层次,提升质量。两年来,学院科研工作效果显著,其中,器乐系李成文老师的“抗弦变金属框架扬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刘志强老师主持研究的“舞蹈技巧数字化微格教学应用研究”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据统计,学院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05篇,其中刘志强老师发表的论文被著名的国际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EI)收录。
以强化艺术实践为途径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特色办学是学院的立校之本,而宽口径、重基础的前期教育和自主性、个性化的后期专业实践,是艺术人才形成的基本途径。为此,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实践与就业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融入社会,接受市场检验,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
2010年以来,学院在立足通辽及周边地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又与北京、珠海、深圳、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厦门、承德、宿迁等地演艺公司密切合作,开展岗位性演出,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学院毕业生已遍及欧、美、日本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有的已成为全国十佳舞蹈演员、青年演奏家、著名歌手,有的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在东方舞蹈团、总政歌舞团、二炮文工团、武警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专业文艺团体和备受国人关注的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艺术团体都有学院毕业生,并已成为所在团体的业务骨干。2010年,学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全面展开,通辽市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有深层次的突破,特别是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将在通辽召开,学院承担着剧院建设和协助演出等任务。面对机遇和挑战,在通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院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迎会”为抓手,统一思想,凝聚智慧,以“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增光添彩”为目的,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完成全国艺术院校最大的现代化剧院的交付使用;以会促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不断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明确“特色名校”的科学内涵,坚定建设“特色名校”的信心,同心协力,克难攻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自治区和各盟市领导及专家的参观指导,为经验交流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今天的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处处朝气蓬勃、生机盎然,面对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创建“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犹如一只眼神坚毅、臂膀有力的雄鹰,正蓄势待发,展翅飞翔。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民族文化大区”和内蒙古东部区文化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信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将在蔚蓝的天空下谱写出更为恢弘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