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模式求解
本刊记者 施进军 晏志诚
5月10日,《教育》旬刊记者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深入走访的前一天,嘉庚学院校园内一场高规格的“开业仪式”在悄然举行,校园月牙湖畔的“角落咖啡屋”开张,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等学校领导悉数到场,成了这个咖啡屋的第一批客人。
咖啡屋很普通,以“简单、快乐、轻松、健康”为主题,装修上尽量简单,设计上因地制宜:明亮的落地窗,并在靠窗部分设置小吧台,顾客可以一遍品咖啡一边欣赏窗外美丽的湖景。
咖啡屋很特殊,因为它是嘉庚学院为学生在校内自主创业开辟的第一块试验田,30多个学生团队经过激烈竞标才产生最终的经营者。学院提供80多平米的场地及配套硬件设施,不收水电费,每月仅收取1000元场地、设备费用。
特殊的咖啡屋,源于特殊的“嘉庚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办学
“角落咖啡屋”开张的同一天,嘉庚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黄云鹰教授和系里各班班委及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交流,解答学生的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4天后的5月14日,类似的场景在公共教学楼一号楼301教室上演,嘉庚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肖筱南主任及教师与学子面对面的交流。
举办这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的见面会,借此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诉求,是嘉庚学院的“必修课”。在嘉庚学院,学生向学校表达诉求的渠道很多。嘉庚学院的《嘉庚学子成功书》(即新生手册)留了院长的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通过邮箱和院长直接沟通;在学院食堂,“同学可以端着盘子过去和院长沟通”,会计系2008级2班的陈晶说,她和同学们在食堂经常能见到院长。嘉庚校园网留言板下的学工咨询在线,自2006年10月以来,已有3400多条学生留言,每条留言都得到了学院老师的回答。
“我们有一个常规的院长与学生对话会,就是院长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教授告诉《教育》旬刊记者。
注重学生的意见和诉求,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只是嘉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具体层面。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嘉庚学院的日常生活中,营造了一个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环境。
嘉庚学院规定,入校的同学,每人都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只要学校的资源能够许可的,都可以实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对市场需求的判断,转入心仪的专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嘉庚学院最新的课程体系,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比例基本为50:50,必修课与选修课基本保持在60:40(不包括基本技能课),实践教学的比重,文科不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科不少于总学分的35%。学生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课程修读。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制订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如是说。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立足于这一教育发展趋势,嘉庚学院自建院起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戴一峰副院长说,“嘉庚学院‘面向人才市场办学,通过市场谋求发展’的战略思路和‘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定位,正是从‘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根’上长出的‘苗’,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教学重能力培养
即将毕业的宋铎用27种机器和设备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他是嘉庚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早在去年9月,宋铎已将工作落实到了中铁一局。他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太阳能电动折叠自行车。“用到了27种机器和设备,包括数控机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和电焊机等。”宋铎告诉《教育》旬刊记者,“除了电焊等需要专门操作资格证书的加工程序,以及一些贵重精密设备的操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余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
后来在与宋铎电话沟通的时候,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答辩的结果不错,优!”
“虽然最后太阳能部分没能做成功,但在大学,主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说这话的时候,宋铎显得从容,透出一种毕业生难得的成熟。
培养学生能力是嘉庚学院着力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立足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同步加剧、知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的趋势。
戴一峰副院长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我们认为,人才的培养根本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着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
这种追求体现在《嘉庚学子成功书》的“教学关键词”中:
——实践教学周……是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习与实践课程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模块(与课程组)。对于规定修读的所有课程,学院创新性地将其划归为3大模块,每个模块个包括2—3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3大模块分别是:技能教育模块(包括技能必修课、技能选修课、实习与实践等3个课程组)、通识教育模块(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等2个课程组)、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两个课程组)。
“我们鼓励各系积极探索适应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法学院的‘小班研讨’、新闻传播系的‘工作室’、电子商务系与物流管理系的‘项目+团队’等。”戴一峰说。
会计系会计学专业08级2班的陈晶同学说:“在外面实习的时候,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较,我们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实践动手能力比他们更强。”
在4月10日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嘉庚学院的李亿获得桂冠。
师资建设是重点
“今天没来听课的同学,是他在嘉庚学院最大的损失!”
这是机电工程系机电工程专业08级2班的卢剑伟向《教育》旬刊记者讲的一件轶事。卢剑伟说,一次管理系主任给大家上课,有个别同学没去上课,于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说出了那番话。
课后根据嘉庚学生的解读,那位老师这话的意思,不是学生浪费了一堂课的钱,而是损失了一堂好课没听,少了一顿“佳肴”没尝到。
“佳肴”出自好“厨师”,教学需要“烹饪高手”。嘉庚有不少“大厨”: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主任、省级精品课程《应用语言学概论》主持者苏新春教授;2009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省级精品课程《概率统计》主持者肖筱南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孙连君教授……
“我们从建立学院开始,就把打造一支高水平、重责任、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戴一峰副院长向《教育》旬刊记者介绍,“一是公开招聘,组成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二是利用母体学校厦门大学的教师资源,组成兼职教师队伍;三是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学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承担课程或者开设讲座,形成嘉庚学院的特色教师队伍。”
具备很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并不一定有机会站到嘉庚学院的讲台上给学生授课。
戴一峰说:“我们有一套严格的选拔程序,侧重考察的是教学能力。每次招聘教师,先由系主任依据应聘者材料及其电话沟通情况确定候选人,再由专家组面试候选人并填写候选人评价和意见。面试全过程录像。王瑞芳院长和我都会观看录像,仔细考察、评估应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确定是否聘用。”
成为嘉庚学院的教师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情。每位老师无论职称高低都享有独立的办公室和办公电脑。
教学质量严监督
“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的回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管理,总有可能“得罪”个别学生,给教师评价的时候,难免成为学生发泄私愤的机会,尤其当这种评价与教师的职位相关联的时候。
但嘉庚学院的老师不用担心这种“得罪”。“我们将学生给老师的评分,去掉10%的最低分,同时去掉10%的最高分,尽可能降低学生非教学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戴一峰副院长向《教育》旬刊记者介绍嘉庚学院的这一作法时,语气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些许得意。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只是嘉庚学院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一个方面。在吸收厦门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嘉庚学院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科学设计,建立了一个由教务部、教学与科研促进部、学工部以及各系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并将其作为教学管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
这个体系的基本运作包括:(1)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2)及时检查,监督教室上课到位的情况,有问题当场解决;(3)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听课制度,定期汇总听课情况,及时处理、解决问题;(4)完善对教师的测评工作;(5)广泛、及时收集任课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同时也通过辅导员向学生反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6)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并适时、果断地终止不合格的教师的聘任合同;(7)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努力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旬刊记者在嘉庚学院采访期间,在学生中做了个随机的小调查,针对“在您选择目前所读的大学时,影响您决定的因素(限选3项)”的问题,在8个选项中,10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声望”这一项,9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推荐亲朋到嘉庚学院来学习。
《教育》旬刊记者也有一项推荐,推荐独立学院的同行与嘉庚学院多多交流。
“我们是怀着梦想来办嘉庚学院的。”王瑞芳说。
人皆有梦,哪怕过了知天命的年岁。只是,不同年龄的人,梦想不同。王瑞芳的梦想,是办好嘉庚学院,使嘉庚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
王瑞芳院长和他的团队努力将梦想付诸实践、初步实现的过程,形成了如何办出好大学的嘉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