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下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的“2010年中国模式特色院校案例论坛暨高教新政领导研讨会”上,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作为五所特色院校之一,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除厦艺外,获此殊荣的院校还有:北京农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模式特色院校案例项目由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管理观察研究所承担,于2010年启动。经过全国广泛筛选,截止至年底确定了上述院校为全国第一批特色院校,这五所院校的经验作为“高校管理模式研究丛书”将于2011年上半年公开出版发行,丛书采用了案例方法,总结研究不同类型的特色院校成功经验和理论思考,其目的是为我国高教大国的转型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考。
另:点击查看吕院长发表在《管理观察》杂志关于中国模式高教案例上的文章
附:卢干奇和李树林在论坛会上的讲话
中国模式特色院校案例论坛会的讲话 卢干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今天我们研讨会的主题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特色院校、高教新政,所以研讨会的主题我觉得选的非常好,非常重要,这个主题也是高教研究和高教立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今天这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我觉得这是抓住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会在今天召开我觉得意义重大,起码有三个方面: 一、这个主题的研讨会意义重大 第一,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研讨会。今年七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时,颁发了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对于今后的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强国的要求,并且纲要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所以这是教育发展纲要对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现在全国为了落实教育发展纲要,教育部也部署了一些试点单位,也正在研究进一步细化的方案和我们行动路线图,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研究正是适应了这种大的形式的需要,对于怎么搞好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怎么把高等学校办的特色进行一次研讨,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一个高等教育法修订的一次研讨会。因为在教育发展纲要当中立法任务当中,提出了六修五立的任务,就是在未来十年有六部教育法律需要修订,有五部教育法律需要新制定,所以这个任务当中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有修订高等教育法,所以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教育人大常委会是立法机构,我们所有的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颁布的,但是每一部法律,比如说我们的高教法的修订,离这个法颁布已经十年,现在我们高教的形式以及现在的大背景,比十多年以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这个法有必要进行修订,但是我们的这次修法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能否在立法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能否引导我们的改革,能否修成一部好法,这需要我们的大家的智慧,不仅是全国人大的智慧,全国人大的智慧也是集中了教育战线同志们的智慧。因此我觉得今天这次研讨会对于我们的修订高等教育法也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一次研讨会。 第三,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次研讨会。钱学森提出怎么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我们战斗在高教战线上的同志也是深深的思考,尤其我们国家正处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确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但是我们高校怎么建设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们人才的培养和我们院校特色建设又有什么中间连带的关系?也需要我们进行研讨,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也是研讨钱学森之问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觉得我们这次研讨会召开的非常及时、非常好,从我们参加修订高等教育法以及我们对高等教育锁做的一些调研来看,结合今天我们这个会所研究的主题, 我觉得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也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从中国模式角度研究高教很重要 一个问题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也就是什么是中国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高教法修订当中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办高校要遵守一般的规律,世界上不管哪个归家办高教都有遵守的一些一般性的规律,我们国家也要遵守,同时每个国家因为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同,他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发展历史的阶段也不同,所以我们中国研究的这个问题就是哪些规律,我们应该考虑哪一些原则来规划我们的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这里边就有怎么做国家比较的问题,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比较教育的一些专著和文章,我觉得有一些文章是介绍国外的一些经验,当然这个是需要,但是你总觉得没有切中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换句话说可能有些在国外留学背景的一些同志或者长期研究国外教育的同志,他对国外的教育或许是了解和熟悉的,但是看这些文章觉得他对中国的教育不熟悉,我觉得再做比较教育的同时,做国际研究的同志首先要研究中国教育,要熟悉中国教育,要知道中国的高教才能做比较研究,不然的话只能熟悉外国的教育发展不熟悉中国的教育发展,这样的文章针对性不强,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这种文章力度不够,可惜鉴意义不大,所以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前几年在修改法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是中央高科所高(音)老师,他学的是国外教育经费比较的一个研究,我觉得受张部长影响,她原来是分管规划司,是张部长的爱人,所以她对中国教育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张部长是非常熟悉的,高老师也许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有些问题是受张部长影响,所以那本书打动了中国义务教育的要害,就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问题,她先从每个国家的教育这项政策出台的国家背景,这个国家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这个政策,出台了以后国家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她又做了哪些了解?然后政策又做了哪些变化?实施的情况怎么样?这些情况对我们国家有哪些启示?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的针对性特别强,所以我们今天做高教研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熟悉中国教育发展的症结在哪里,针对这个症结我们去借鉴国外的经验。这是一个如何让考虑中国模式的问题。 三、应当认真研究特色院校和推进改革的问题 前些年高教体制改革为了解决部委和地方条块分割问题,解决学校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办学自愿浪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高教体制改革,所以应该说这项改革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还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大家觉得是否在一些地方甚至一些院校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比方说就是学校驱动化的问题,但是并不见的是前些年的改革直接带来的问题,但起码这是这几年新的问题,学校无限扩张,学校特色大家都在往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个方向到底有什么利和弊,我觉得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吧一些来的专业院校比方说一些工大,农大和师范院校都弄成综合院校,这样好不好?学校的特色怎么体现?所以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我们来研究,这里边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怎么来处?应该说扩大高校自主权也喊了很多年了,高等教育法当时就给高校定了几个,所以你要问高校的校长自主权落实的怎么样?很多同志会讲我没有什么自主权,高教法当中曾经规定招生权、学科设置权、大纲制定权和选用教材权,还有科研、社会开发、服务自主权、国际合作权,人事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权,还有财务的管理和使用权,实际你研究一下条文,这七项条例当中只有二项没有限定词,其他都有限定词,哪二项,一个是教学计划大纲和选择教材,还有一个是科研服务,其它的要么是依法行使自主权,要么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要么是依照国家规划,当然这个问题在限定条款的问题时讨论过,把这个放在高校当时觉得有问题,这个是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来做的。 今天已经是十几年过去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怎么来扩大?就是在促进政府的管理上,又要避免一捅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就是我们这个方寸怎么把握?这个界限应该设在哪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必然政府的管理权就要后退,有以下事情过去管了现在就不要管那么多那么细,还有一些地方原来设定有政府和学校两家共同管理,现在能否完全放给学校?还有就是现在觉得不能完全放给学校的能否进一步把权利扩展到什么程度?恐怕这五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这个要一项一项来研究,比方财务经费权恐怕要做一个再细一点的专题来一个一个研究,就是这个度的问题怎么来把握。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也是不行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大家也在提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来弘扬大学精神,就是怎么来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你知道调动他的积极性才能办出特色,如果管的恨死就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状况,所以要发挥各个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把大家的智慧都调动起来,同时又要健康有序不混乱,这个度怎么来把握?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扩大高校自主权以及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关系?这个要一个任务一个任务的来研究。第三个问题关于高教和行业组织之间的管理,有的同志说要减少行政审批,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不要管那么多,一些剥离出来的原来的管理责任,如果不用行政手段管理,那谁来管理?放在高校自己有不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第三方,在国外有一个经验,就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比方说高校协会,或者再一一点比方说叫工科院校学会,比方说师范院校协办,这个协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会员制,你可以进来也可以不进来,这个社会组织有一些综合性的,比方说整个统称是高等学校协会,遇到一些事情由行规,通过行业来自律管理我们的学校,所以这种行业组织它的作用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凸显出来,在很多国家他起的作用是比较大的,比方说他是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决策参考,第二它为行业自律起到了一个约束作用,第三它保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有时候政府部门也会损害高校的利益,谁来保护高校的利益?这个行业组织协会就可以起到这么一个作用,保护高校的合法权益。第四就是调节高校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因为高校和高校之间有时候也会有不和谐的,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是意义怎么样充分发挥这个行业组织?有的行业祖师是单项的,有的针对考试评估这一块,有的针对学科建设这方面,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单项的,所以我关心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科学的校内管理机制,现在我们的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很多学校还有校委员会、还有教职工代表大会,还有教授委员会,所以今天,有的学校在探索如何体现教授治校,现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关注,在学校真正的领导是教授而不是校领导,像这种教授委员会它的法律地位应当是什么?他对那些问题有最终的决定权?比如学术委员会和这个又是什么关系?要求新设立的机构它的法律地位、组织方式、工作规则应该怎么考虑?所以这四个问题也是我比较关注问题,也是我们在修订高教法当中应该重点研究问题,当然通过这一次会议很难说就把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次就解决了,我们也不敢说是能抱这样的愿望,起码能在我们这个会上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样的话做进一步研究上能够再往前推进一步。 我这两天不能全部参加这个会议,我别的还有会,但是我希望咱们这个会有简报、有总结希望能给我一份,然后我了解一下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和经验,最后我预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
2010年中国模式特色院校案例论坛暨教育新政领导创新品质研讨会主题发言 特色院校制胜之道 ——迎接我国高校案例时代的到来 李树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所长、教授,管理观察杂志社总编辑,管理观察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高教管理模式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国管理智库理事长)
在辞旧迎接的时刻,教育规划纲要刚刚颁发,教育改革试点刚刚开始部署,中国特色高教管理模式正在研究报告之际,召开这次主题论坛,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研讨会。 我感到:中国模式特色院校案例这个主题很重要,它区别于以往的一般交流会、总结会、报告会,它是跳出教育站在中国模式的高度,以中国高教道路为主线,回顾钱10年我国高教大国的经验和问题,展望未来10年高教转型的发展战略,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会议。 近几年,我们和我的团队有机会了解1999年到2010年大众化高教10年的情况,使我对中国高教道路,特别是大众化教育三个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大众化教育的10年,只是因为得到比较快的发展,是因为有“一个基因、三个系统、10个发展方向”在发挥作用,在近10年中国高教道路上,中国特色高教管理模式在大众化高教发展方面起到指导和方法作用,有关这些问题今天就不细讲了,大家可以在“中国模式高教实验——改变大众化高教十个方面”研究报告和管理观察杂志发表的成果中详细了解。 今天我想围绕“特色院校”这个主题,就中国模式条件下或者中国高教道路指引下,怎样用教育新政发现特色院校;怎样通过案例研究去提升不同成功模式的特色院校;特色院校怎样制定和实施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就这三个问题与大家研讨。 第一个问题:用教育新政把更多高校的特色解放出来 大学的办学特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孕育特色并发展特色,既是大学的生命和价值起点,更是一代又一代大学管理的关注焦点。党和国家领导高教重视办学特色这个问题,教育规划有八大任务,其中有二个有关特色的。最近,胡总书记着重指出“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应道高校合理定位,客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这些应该是对我们办好特色院校的最大动力。 虽然,改革开放是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进入扩招和大众化教育以来,犹豫受到发展过快的诱引,大家注意力都是外延上,以抓项目位置,某种意义上讲,特色院校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某地某时,推广特色院校经验还会受到名不正言不顺的压制和束缚。可以说,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国家教育新政,对特色院校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解放。 第一、从质量到质量管理的转变,将是第一次对特色院校的解放 特色发展是维系大学质量体改的根本条件,没有质量,就难以形成特色,没有鲜明的特色,质量也难以持续提升。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红酢机制”。这句话第一次把质量提高到管理的高度来认识,这也是前三次教育大会没有提到的新理论。这应当是中国教育道路理论体系的一个新的突破。2009年10月课题组在“加强对迈向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靠管理”的研究建议。所以,高教质量管理这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办好特色院校提供理论的知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怎样认识“高教质量管理”这个命题呢?我国提出高教质量的问题是从1999年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由于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教质量工程计划”。但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工程计划”主要局限于个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提出的是教务改革内容,而如何对质量进行管理,特别是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做才能提高质量的措施是不足的,缺了这个管理这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从深层次来讲,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作为高校的事业单位的专项管理系统,往往只讲投入不讲生产出,只讲工作不讲效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我们大家知道,高教少不了的改革更多的是内容和教学要素,完成工作就完成任务,缺少绩效考核。只有对高教要素进行目标、计划、组织和控制,并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才能变故。 特色院校如何在“质量管理”上大做文章,勇于实践和创新,将是特色院校大有作为一个新的天地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去行政化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将是第二次对特色院校的解放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最终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别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过去,在教育系统内部包括高校行政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大众化扩招以来,由于受到“工程”和“项目”教育思想的影响,向重点高校、重点地区、中心城市进行资金装备过度投入;什么是扶植一刀切下来的教育评价活动和检查都是劳民伤财的,都可以归结为行政化派生出来的种种表现,去行政化就是要取消权、垄断权,增加自主权;规范权力,督促权力,各尽其职,有效管理。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管理,而要的是科学管理,当前高校科学管理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要高清楚学校自己管什么,学校与政府、产业、企业的管理关系划清楚,再比如,目前,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外部关系的管理过于笼统,大而化之,这些都是由行政化带来的,今天都要去之,应该认为:过去行政化代替科学管理,主要是这些结点和关系不清,管乱了或者是乱管。实际上我们今天用案例去研究特色院校的经验,这本身就是科学管理的作为。特色院校更多不是靠行政化和重点投资发展起来的。所以,特色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之路,加大知识管理、民主管理和绩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力度,正是特色院校大力施展的领域。 第三,从一刀切刀允许“试点”的转变,将是特色院校第三次的解放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高校开展试点和进行新的探索。过去,我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各种项目和计划,都是国家一刀切定的统得很死,虽然有些示范性项目,也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这样的示范没有活力,不承担风险,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是走过场。新教改鼓励进行试点和探索,不但是指上边讲的那些,而是对中央政策创造性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做到中央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使政策更有社会基础和公信力。我们这些进行“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这个课题,符合中央精神,而且超前进行新的实践。“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试点”,它是一种试点的新方法和新观念。“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它即符合总课题内容要求,更是特色院校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而且得到社会的公认。特色院校建设和试点,是制定新政策咨询的阵地,是未来新教改的基石,也是带动行业和区域教育发展“特区”。特色院校也是建设高教强国的一支生力军,将带动一批特色院校群的跟随。 新教改的政策东风,给特色院校带来新的机遇。对我们把特色院校做强做大很有力,让它成为21世纪的一个时代潮流。 第二个问题:把特色院校列入案例研究 打造新教改的样板 第一、什么是特色院校,怎样认识特色院校 什么是特色院校呢?给它下一个正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我认为,作为研究特色院校来说,下一个定义或研究范畴是必要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无”是特色之魂,“特色院校”是指,在相同的社会环境的大体统中,一个高校区别其它高校,独有的影响力活软实力。这种教育软实力是来自思想、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更多因素是不同于硬实里派生出来的特点。 作为一个特色院校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体现当地的又是或行业的优势;二是最能占领生源和就业的主市场;三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靠质量打响品牌的知名度。一个特色院校不是靠上级发文件而确认的,它应该是当地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政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特色院校成功的五大品质 特色院校需要什么?特色院校是一个组织和单位整体概念,它区别于办出特色想法,也不用于特色专业的内涵,推动特色也不能笼统的讲有自主权就行了,作为一个特色院校,我认为应当具备五大品质,即新锐领导、政策资源、文化建设、科学管理、发展战略是每个追求特色院校的共同品质。 一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新政领导。高职高校怎样建出特色,关键在领导。对院长素质的要求,组织部门都有一套标准和考核指标,这是很重要的。在当前高教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一个领导最需要的是“新锐品质”,在班子集体领导做计策的情况下,更要突出主要领导的作用,敢于和善于锐意进取,敢于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战旧事物、旧观念和旧理论;树立创新无模式,无禁区、无偶像的思想,具有打破陈规的勇气和能力,干字当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有智、有勇、有谋的高教管理的帅才。创立特色院校正需要大批教育的战略家和组织家,一句话,创建特色院校需要教育的帅才。 作为一个高校领导人,全面要求其素质是必需的,“新锐品质”在建设特色院校中更具有领先意义,因为缺少它,就等于失去灵魂,创新和进取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创新特色院校需要政策指导。随着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推进,政策对每一个高职院校发展都是重要的,政策对每所高校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活政策、理解政策、执行政策。用活政策就是把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国家统一政策有机相结合,找到使用和落实政策的切入点;理解政策要有宏观的视角,微观的眼力,这样才能到位;执行政策要快,只有快才能最大化占有政策资源,使政策更有效,晚了政策就会失效 三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独特的文化。有一种说法"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管理"。文化对于特色院校有两个支撑:首先,文化是特色院校的灵魂,文化是引领特色院校建设的根本,只有特色院校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独特的文化是形成软实力的核心,有了先进文化才能把学校领导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政治思想工作有机整合为软实力,高校有了软实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动力。 四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科学管理。管理是使可能性转化为实现性的一种手段,管理要确立正确的目标、组织、协调、控制系统,使发展教育要素通过管理形成优化的结构产生更大的效益是当务之急。 五是创造特色院校需要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关系高职院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随着特色院校发展的复杂环境,发展战略随之越来越重要,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已摆到日程。一个有战略发展的学校要比没有战略推着干的高校更有成效。特色的院校就是战略取胜的学校。 第三、中国特色院校案例是中国高教道路一项原创自主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不仅是国家项目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教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是照抄照做的,而是应对高教转型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项原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具有国际意义价值,将美国案例进行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从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美国卡特总统奠定中美合作协议以来,案例从美国哈佛大学引入中国已经30多年,长期以来,案例只局限于工商管理教学之内,没有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资源,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突破国内外传统的作法和范畴,拓宽了案例在高教管理中的应用,这标明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模式新的发展,高教发展需要案例研究,案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得到新的发现。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之中,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和原创,就是在国际教育史上,也是一次大规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开创了国际高教史上案例研究的先河。 其次,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它对高教发展、新教改、新式点都具有全新的意义,为我国高教转型将提供新思想、新成果、新方法。第一,案例理念被引入了高教管理,标志着我国高校案例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从企业到高教案例的转型;第二,案例成为管理重要内容,推动高教管理进入微观层面,推动了高教科学管理深入;第三,特色院校案例是以新教改试点,成为高教强国改革的特区,具有引导的作用;第四,办特色院校关键是教改发现和使用新政领导,高校案例为培训教育家和管理者,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三个问题:实施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 研究特色院校案例是一种把传统经验上升到科学层面和模式层面的方法,关键在于将这种模式转变一种战略,关键在于实施特色强校战略。特色强校战略将是未来10年高校强国战略重点之一。 第一、让高教质量通过强化管理人才、出效益 教育上长期以来不少人把211、985工程误认为是提高质量的工程,这两项工程都是为扩招做准备的,211是以改革大学办学条件对100所大学的投入;985是改变科学条件的一种投入,两者都以硬投入为主,质量工程不同于211、985工程。 质量工程是通过项目带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计划,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但需要质量工程各要素的参与,而且更需要通过管理的作用促进各要素结构的优化,实现其效益最大化。质量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有目的过程,为此,质量工程必须由质量管理来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更有效。 第二,推进高教管理本土化和本地化 中国高教在转型过程中,要实行本土化和本地化两个创新。 首先,我们坚持对国际经验要本土化。我国大众化概念提出,教育进化基因学说,校院体系设置,现代大学制度;甚至教材、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都是程度不同的带有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痕迹,在有些方面照抄、照搬现象还比较严重,正是这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严重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对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必须从国情、校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西方先进的东西学到手。当前,对西方理论和方法我们消化的不够,许多方面只是进行了本土尝试,而无法实现本土化,没有本土化就会出现两张皮,给中国教育的实践带来严重的损失。 其次,对国内各名牌高校经验本地化。现在高校大都下放地发了,以地方创新管理为主,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地方高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和专业特色来当先进,当先进不只是好看,关键在于好吃。不能盲目向一流大学学习和照抄照搬,要坚持本地化。 第三,用知识战略联盟嫁接教育集团 现在高校在推进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普遍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凉,为什么呢?因为高校“软实力不足”,企业相不中,因为这种横向合作是互利互惠为前提的。 目前,我国教育集团运行大都以学校整合为主,企业和行业配合和帮办,使高校集团整体作用不十分明显,有些教育集团是无有核心竞争力的“拉当配”集团。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教育集团向知识战略联盟转变,知识联盟是提升教育集团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知识联盟是从双边校际优势互补开始,由高校的校际之间结成盟友,交换互缺性资源,各自达成战略性目标,最后获得长期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强势的高教核心竞争优势与跨业组织建立互动式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转移的知识称为“联盟知识”这种知识不通过联盟是无法接触和获得。作为“联盟知识”将派生出新的竞争力和新的软实力,更有效地强化了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的推动作用。 第四,依靠智囊团进行科学决策 下一轮改革的重点是扩大高校自主权。各级院校如何使用好自主权进行科学决策很重要。在教育转型的每个交替点上,过去教育研究机构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内的智囊团过于行政化,长期以来流行于课题研究,充当写作班子的角色,研究成果常常滞后于决策,智囊团的先导性无法得到发挥。而且这种体制最大的弱点是局限于教育内部的规律多,而在教育与经济、社会交叉地带就很少能提出真知灼见,特别是面向国际化、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带,正是左右教育规律的主要因素,所以,跳出教育研究教育,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有关教育资源优化和整合的战略问题是特别重要的。 在体制上,要大力发展第三智库(社会、民间的智囊团),帮助解决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第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高校的软实力 进入大众化以来,不少高校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高职院校校舍、教学仪器和装备、实验室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以教师素质、教材建设和文化建设、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 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发展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建设的问题。首先,要加大软实力开发,用软实力配置硬件,实行硬件软化,推进高职院校知识化、素质化和内涵化。 但软实力是不能投资的,它要靠高校知识管理才能建设好。对于当前高校面临的任务来讲,单靠过去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传统的行政方法就显得不足了,现代院校的软实力,既包括领导的能力、品牌的影响力、院校文化、精神和作风,以及政治思想工作在内综合力量的体现,现代的软实力是推动特色院校建设不可忽视的无形的力量。 第六,大力发展和推荐高教新政领导 新政领导不靠书本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践创新中才能锻炼出来的,培养新政领导最好的榜样是向创新组织学习,从企业家的“无中生有”的奋斗中领悟精神、品质、作风、文化对成功的意义和作用,号召高校领导人不是更多到清华、北大去进修读博,而是到创新中去学习、搞实验和挂职,让高校首先引入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机制。 校企结合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关键是校领导的事。凡是校企结合不好的单位,责任不在老师而在领导,领导到企业中去,才能把企业精神和文化注入到学校实际中去,形成新文化,有了新文化,一个新锐领导才能诞生。在新型期的制度创新中,领导的态度、责任和实践观太重要了. 培养新锐领导在一个困难是缺少教材,传统的教育学是研究学校内部是怎样管理的,没有谈到怎样去造就一个校院长。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完成之后,许多高校案例就出来了,这个高校案例库形成后,可以用来培训高校领导成为新锐领导。 第七,推动特色院校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院校科学管理动力的问题,在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的最大精力是投入扩大规模、上项目,争取政策支持,谁抓住这些就发展了,而是忽略了院校内部管理和外部的因素。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增加自主权不是从政府要钱、要权,而是从规范和加强院校的管理入手,从院校内部管理来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装备和条件的管理、软实力的管理都比较薄弱,院校与外部政府关系、行业关系、企业关系、国际关系都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流程。建立一个强化内部,关联外部,内外有机结合的一个科学管理体系。 我认为,建立院校科学管理体系,是现代大学制度和建立自主权真正的灵魂和要义,不是为重新铺摊子,外援式的发展,要投资,要条件。当然,在科学规化学校发展的时候,才知道政府如何管理,这些基本问题先从学校开始搞清楚,其他方面才能知道如何配合院校管什么和不管什么,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的突现出来。 第八,搞好特色院校基本建设 特色院校是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一个组织行为,搞好特色院校基本建设,是对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合作资源、共享资源上进行全面整合,再造新优势。 第一、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基本建设的知识工程,它必须由高校主要领导来组织实现。特色院校建设不同于特色专业的建设,特色院校是高层次、全方位从整体研究院校成功规律的,只有一把手主持,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只有一把手思维,才能统筹全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划学校的未来;只有一把手主持,才能把研究完成成果转变为未来发展的指南。 特色强校发展战略问题要做成项目去实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主要成果是提出特色院校战略,如何实施战略,要建立和加入知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帮助高校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做成项目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知识资源,发挥北京又是,合作建立本校北京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中心),改变高校只从专业上创建研究中心的局面,改为把高校战略发展问题作为一个项目区研究、解决和发展。 第二、特色院校补是什么都好,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要进行横向和跨业合作,组建“校企研”为核心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基地,特别发展与科研单位及软科学研究机构组建跨业智联尤为紧迫和重要。中国管理智库为高校在企业、行业建立跨业联盟可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将特色院校案例单位,办成培训教育家和新政领导的新型学校,推动校际间的学习、交流和共享 第九,实行高校走出战略,与全球南南国家结盟 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我们更多的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由于国情不同,总感到有些水土不服,常常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使我们与发达国家交流总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特色院校走出去,要从学西方发达国家向全球发展中国家转移,实施国际化稳步合作的道路。把精力转移到全球南南国家去,他们不但与我们同处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我们的经验更适合他们发展,我们会在输出高教经验中去提高发展,配合联合国南南的合作计划,实施特色院校走出去战略,为我国高教国际化提供新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