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过国忠 特约通讯员 李佳敏 舒媛媛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半世纪薪火传承,五十载春华秋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几代设计人的奋斗与追求、承载着万千学子的光荣与梦想。今天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秀,在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设计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设计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在11月6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大会”上,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发表的一席充满激情的感慨之言。
对于前来出席庆祝活动的1000多位曾在设计学院工作或学习过的历届师生代表们来说,他们的心中同样是那么的喜悦与激动。因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共同通过50年的不懈努力,依靠勇于创新的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
从新中国“百业待兴”中诞生
“从1960年新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类专业‘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到今天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半个世纪的历程,描绘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轨迹。”陈坚说。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背景下,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设计提出新要求。1959年秋季,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轻工业厅厅长会议上,讨论到我国生产的轻工日用品虽然质量不差,但是造型和包装设计却不如西方国家,影响了外贸出口,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江苏省轻工业厅建议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前身)建立这样的专业。于是,当时的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杨增接受了这项任务,于1960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类专业“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隶属无锡轻工学院机械系领导。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继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
“刚刚成立时的‘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师资非常匮乏,仅有陈维信、许恩源两名专业教师,首批招收10名学生,学制四年,生源也仅为江苏省部分轻工企业的‘调干生’。然而,学校在没有任何办学教育经验参考下,于1962年,正式开始本科层次的教学。”会前,记者见到现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名誉院长、设计科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江南大学特聘教授张福昌时,他向记者讲述了这一段留在记忆中的院史。
50年中,设计学院先后经历了初创期、转型期、拓展期和规范期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60年至1980年是学院的探索时期,这时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还处于初级阶段,无先例可借鉴,无国外院校可学习。但是靠着我们自己的力量,学院经历了从纯美术到实用美术的创新、从工艺美术到造型设计的转型,逐步发展壮大。之后的18年里,学院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专业合理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使学科发展朝着正规化的方向迈进。”张福昌与记者谈得最多的是难忘的初创期。
事实上,设计学院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与办学条件下,逐步成长为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建立科学完整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
“50年来,形成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培养的一大批在设计创意岗位上担当重任的杰出校友,创作出的美感与实用并重的创意产品,在国内外荣获的众多设计创意奖项,都已成为设计学院50年辉煌的最好见证。”陈坚说。
早在1986年,当时的工业设计系为了更好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束了“艺术类”学科单一招收文科类学生的历史,开始招收“理工类”学生。这种尝试性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学院在国内首创的“艺工结合”教学模式。1993年,以该模式为基础的“开创工艺设计教学新体系”的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委教育成果一等奖,同年荣获国家教委教育成果二等奖。
1999年,国家“211”一期工程投资建设的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大学前身)梅园校区新址落成,为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学院,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为江南大学,迎来了学院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设计学院在前一阶段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对外关系的基础上,借高校扩招和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学院设计教育的全面改革。”张福昌说。
建立科学完整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设计学院采取制度确立和设计研究“双管齐下”。
其中,在制度确立上,2006年,设计学院率先在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完善优化学科理论课程体系,积极调整教学结构、管理运作机制,使之能够先进合理高效,有效引导学生选课。在重视基础教学,拓展专业口径的同时,致力规范“3+1”实践教学制度,通过三年理论与专业课程加一年实践环节的方式以强化特色,创造人才培养的“弹性空间”。配合“2+2”、“1.5+3”的方式进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设计人才。
同时,完成了学院科学研究体系的建构,在“地域化”、“人性化”、“生态化”以及“数字化”等主要研究领域凝炼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学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科研,坚持设计教育直接与市场接轨,为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形成‘突破理论教学局限,强化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就业准备率’的教学思路,使学院在国内设计高校中具备示范、引领作用,”张福昌说。
作为学校的重要特色学院之一,设计学院教学制度的整改,使其能以全优的状态迎接本科评估。2006年11月,江南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07年,设计学院获国家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
2009年,为配合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整体规划,设计学院进行了新的学科整合。“动画”专业整建制调入新成立的数媒学院,而原江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和纺织服装学院美术基础教师并入设计学院。学院重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强调开放式教学模式,成立工业设计、视觉设计与广告学、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学、公共艺术设计与美术学四大专业学群,设立生活创新设计、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等15个工作室,开启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探索。
设计学院同时引入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实现实践教学装备的规模化、精良化、高效化,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实平台。这些都为学院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来,设计学院在强调本土化设计的同时,同样注重国际设计教育方式,及时吸收国外设计经验,将最新的设计动态反映到教学中去,强调设计教学的时代性、国际性。立足产业创新,关注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引入国际现代设计教学理念和体系,培养精英型设计人才,致力研究性设计教育,开拓创新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
目前,学院开始创立“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合作设计教学模式,有联合课程设计、设计工作坊、短期课程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为实现本土化、国际化、可持续的创新设计理念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张福昌表示。
创新型实验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设计学院学生在IF、红点等国际重大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2007以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先后获德国IF概念设计奖4项,获得被誉为“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19项(其中红点至尊奖3项),成为国内获得“红点”最多的设计院校。
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
“50年来,设计学院一直保持着对自由的热爱,对个性的尊重和对创造的鼓励,追求着‘设计改变现在,设计创造未来’的理想,也凝结成了以‘创新’为内涵的设计精神。同时,在坚持不断的改革与开放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学科影响力。今天,设计学院是江南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陈坚说。
2008年,设计学院明确“培养精英型设计人才,致力于研究性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将此理念深入融合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同年,承办2008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颁奖大会暨中国环艺设计教育年会,进一步加大了学院在国内的影响力。
今年,设计学院在教育实践上又接连迈开新步伐:承办了双月刊《创意与设计》杂志,一份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设计学院承办,以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为主体、兼及各设计专业方向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致力打造一个行业界和教育界公认的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
同时,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CPDC)成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一个跨设计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工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意文化研究机构,今后将围绕工业创新系统理论、地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创意设计方法与技术、创意文化与设计美学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来,学院加大国际合作交流,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并已成为很多国外院校进行设计艺术学交流的中国首选院校。苏黎世艺术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英国创作艺术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艺术系等大学都成为了设计学院重要的合作伙伴。2010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作为唯一从中国大陆来的新成员,成为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院校联盟)成员单位。
据了解,借助国际交流的蓬勃发展之势,2008年开始,学院成为了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意活动——“香港设计营商周”的支持单位;先后举办来自瑞士的设计——“跨界与融合”作品展暨国际设计论坛,与瑞士国家设计展相呼应;推出了中瑞设计教学合作项目WUZU系列活动;举办丹麦IHK学院夏季学校、韩国设计夏令营、“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江南大学DESIS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国际(或地区)学术交流活动,学院设计作品在2010上海世博会瑞士馆和Cumulus年会成功展出。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设计学院的国际知名度,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新的设计理念,学校设计专业综合教学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
5000设计人才遍布世界各地
早在1973年,设计学院的老师已经进入到了工业设计这一领域。当时还没有工业设计的概念,他们已经为一些生产厂家,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包装和造型设计。在中国工业设计的荣誉榜上,他们陆续留下了南京红旗无线电厂小收音机外形,菊花牌、长城牌电风扇产品设计,捷安特自行车设计等作品。2008年,以“金镶玉”为创意的北京奥运会奖牌,又一次为江大赢得了声誉。而开启高速铁路时代的“和谐号”内燃机车组车身色彩设计项目也出自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之手。
“无论当年第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创立,还是全国首创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全校率先实施的学分制改革,包括每一件精益求精的设计作品在内,无不体现了这种创新的设计精神。”陈坚校长说。
自1960年创办以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聚集了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拥有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教学名师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在内的多名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专家以及大量具有丰富艺术设计初中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
近10年来,设计艺术学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一、二、三期的重点建设学科,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艺术学研究课题、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课题、“863”计划子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获国际国内各类重要奖项400余项。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至今,已培养出5000多名设计专业人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海尔、美的、TCL、华为、康佳、上海现代设计集团等著名企业中都有多人任职,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将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以及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高校更有多人任教。
“当今时代,大好机遇千载难逢,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国内外一流设计学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唯有坚持引领未来的设计方向,才能自觉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才能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趋势;唯有坚定独立自由的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独立思索和自由探索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设计内涵与形式的完美表达;唯有坚守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才能广延名师、遍揽才俊且各尽其才,才能持续展现思想激荡、文化交融的生动局面,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校长陈坚对设计学院全体师生的殷殷寄言。
(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