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的留学轨迹,正如其著作《我的非正常生活》一样,有着“非正常的路线”。1973年,12岁的洪晃同27个孩子一起,以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的身分赴美读书。后来,因为“太懂事”和美国文化产生分歧,她被送回中国。19岁重返美国,以奖学金学生的身份,自费留学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纽约州瓦瑟学院。4年后毕业,沾着一身“艺术细菌”,回国工作。洪晃说:我们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我一样沾点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包括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也是母校所赐。
12岁出国开学典礼惊现摇滚巨星
1973年,洪晃到了美国。第一天上学,她很早就把自己打扮停当:梳着小分头、穿着蹭亮的皮鞋和深灰毛制服。喝完一大碗豆浆后,她准时出现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小红房子学校门口,心想: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
可眼前的情景令她赫然:美国学生穿着膝盖有窟窿的牛仔裤,见人就击掌,叫道“comeon。givemefive。(来,击个掌!)”或竖起大拇指,指东指西的——“hey,whatsup(嘿,近来怎么样?)”。几个刚从中国过去的小朋友全傻眼了,“这就是美国吗?小孩子怎么都感觉不三不四的?”
“惊悚”延续到了开学典礼上。一个大胡子、蓬头散发的老头儿拿着旧吉他和口琴出现在台上。一张嘴就是 “hello,everyone.singwithme。(大家好啊,跟我一起唱)”中国孩子还没回过神来,老头先发了几个“哔,叭,吥”的前奏音,只见那些美国小孩开始坐立不安,摇头晃脑。突然,老头吉他狂鸣,声音高亢,美国小孩都站起来,兴奋地跳起舞来,嘴里跟着狂吼。
当时,洪晃心里异常紧张,心想:完蛋了!我们是不是到了最“流氓”的地方了?后来才知道,唱歌的人是摇滚巨星鲍勃迪伦,他的女儿刚好与自己同班。“美国的教育和国内有差距,无论是70年代去上中学,还是80年代念大学,对性格和价值观都有影响。”洪晃说,比如现在自己大大咧咧的性格。
屡屡犯忌折射中美教育差异
中美教育差异在哪里?洪晃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
洪晃在美国中学的头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英语一点没长进,上课全在睡觉,孩子们便被送到美国人家里住了。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大人给你礼物你首先会推辞。到了美国,他们却“吃了这个亏”。圣诞节时,圣诞树上挂满了礼物,他们心想:这里头肯定有自己一份。但人家真的拿过来了,她却说“NO!”美国主人觉得很怪异:“这么一个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既没礼貌,又没有童心。”全家人立刻开了个家庭会议,商议后给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打了个电话,说你这孩子是不是领回去?“他们说要去旅游,可能带我不方便,就让人把我领回去了。”
美术课堂上,她临摹一位同学的画。“当时,同学特别生气,我不断解释说,在中国老师会让同学临摹优秀美术作品,自己是觉得她画得好才这样,但是她还是不解气。”后来,老师告诉她,你画得再差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创意。
大学时,洪晃喜欢的一位历史老师留了道作业:如果中国是二战轴心国成员,今天的世界会有什么改变?她在图书馆查到这个老师写的一本书,其中有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她直接把书上的观点再阐述了一遍。洪晃认为,这样肯定错不了。结果,却得了个不及格。她一脸无辜地跑去找老师问原因。老师说,她动了脑筋拍马屁,却没动脑筋想课题。
大一时,有一个和她挺要好的女孩学习不理想。考试时,她坐后面。因为是阶梯教室,视线很好。洪晃心想患难见真情,就让她抄了。朋友正抄得起劲儿,不料被老师发现。她俩双双被抓住。老师批评她是“烂好人”,做事没原则。为此,差点丢掉奖学金。
留学主张先树立好的价值观念
洪晃认为,现在如果要去美国上学,就得上最好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很重视素质教育。“如果上美国一般的学校,那还不如在中国。因为美国一般的学校不仅一般,还比较散漫,稍不注意就培养了坏习惯,还不如在中国,虽然高压,但是只要活着出来的学生还是能进‘富士康’接着锻炼的,耐性会很好。”
她还说,中国的学校和美国差不多,上最好的学校就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如果不是重点大学,也都是以教“功能”为主,还不如上技校更好找工作。
洪晃说,我对任何“热”的东西,态度都比较冷。相比之下,她更喜欢欧洲的教育,比如法国的,因为这些学校专业性比一般学校强。
她建议家长首先帮孩子树立好的价值观念,懂礼貌、尊重人、善良、识别善恶、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等。之后,我们所选择的教育制度,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欧洲国家的,都应该是力求更符合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样可以回避家庭和教育机构之间的矛盾,因为这种矛盾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记者:肖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