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因与教授口角被控“恐怖分子”事件,警醒留学生要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从上述两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新闻事件中不难看出,留学生在海外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很重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文化法律更重要。
研究生与导师更像“雇佣关系”
据启德教育美国教育中心副总监涂攀介绍,一般说来,美国的研究生也称导师为“老板(boss)”,这与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在美国更是如此。
“美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平等相处,相互直呼名字,没有什么等级观念,‘潜规则’几乎不会发生。只要研究生努力工作,不断进步,导师也不会随便开除研究生。尽管在美国读研究生比较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付出与收获是成比例的。”涂攀表示,在国外学习,与导师的良好沟通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必须条件,一般美国的大学导师都是比较和善的,像朱强和翟田田的案例只能算是个案,其矛盾的引起更可能是来自文化背景的差异。
国人认为是小事老外觉得“大件事”
据媒体报道,翟田田的一位台湾籍女同学说,“翟是个好学生,学习不错,人缘也不错,怎么会变成恐怖分子呢?美国人怎能因为一句狠话就将一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当做恐怖分子来起诉?”中国人的确很难理解也无法接受美国人在“翟田田案件”里的“因言获罪”逻辑与做法。更何况,翟田田因言而获的竟然还是全世界都深恶痛绝的“恐怖分子”之罪。
有学者表示,在中国,孩子淘气,大人训斥几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美国和加拿大都曾发生过父母在街上、甚至在自己家里大声训斥儿子几句,结果被路人、邻居报警“虐童”,导致骨肉分离数载的悲剧。在中国,交通违章被交警扣照,和交警拉拉扯扯、推推搡搡,一般都不会引起什么大麻烦,但在美国、加拿大,这会被高度警惕的警察视作大问题,一旦判断为“袭警”,也许会毫不犹豫拔枪射击。
正视文化差异尊重异国法律和习俗
在中国,翟田田顶多会因为一句狠话挨教授一顿批评,再深刻也不过是要多写一份检讨,绝不会招惹上任何严重的处分,但在美国,一句狠话就可能是一次恐怖犯罪未遂。不久前在美国某机场发生的“中国留学生吻停航班被罚”的事例也是如此,倘在中国,这事可能不会有太大后果,而在美国文化里就是严重问题,足以上纲上线。“9·11”事件后,美国人及美国的安保法律都曾一度极度“神经过敏”。也因为“9·11”事件,美国进入一个针对恐怖活动的“严打”时期,所以以“恐怖分子”罪名控诉翟田田也不足为奇了。
据《侨报》报道,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目前也正对事件进展表示关切,并希望美方能够依法处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侨务领事罗刚称,以前也处理过类似的案子,中国留学生因为有不恰当的言行或文字表达,引起了冲突。他认为中美两国文化不同,一些中国人认可的言论会被美国人当成是威胁。
专家提醒
既入乡要随俗
专家认为,上述案例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欠缺。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法律相对西方国家还欠健全,对公民自小的法律教育力度有限。一句涉及人身攻击的话语,在我们看来是小事,而在美国却随时会构成诽谤或者其他罪行。因此,教授要将翟田田告上法庭,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其中。
建议准留学生出国之前多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除了能增加与教授和同学沟通的话题外,也是在为自己今后的行为规范做好预习,也可以上网多了解外国留学生的生活。
即将跨出国门的学生应尽量在语言和文化上多做准备,例如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在华的外国人,请他们介绍在中国的跨文化体验和国外的生活习惯等等。到了国外后,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遇事就冲动地说“大不了就拼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严重者还可能引起法律问题。
博士生被控“恐怖分子”
据美国《侨报》5月20日报道,在新泽西斯蒂文思技术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读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的西安籍留学生翟田田,因在4月15日与他的教授就学业意见不合发生口角时说了几句狠话,当天即被拘捕并开除学籍,后又被校方以“恐怖分子”控诉,将他移送警方,现被美国检调机关起诉。
“神童”学生变流浪汉
据报道,2001年,一直被称为“神童”的朱强(化名)提前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父母将他送到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深造,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因为与导师的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业。本应四年就可取得的学位,直到2006年还没有拿到。由于与导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2006年朱强被学校除名。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走投无路的朱强开始流浪街头,沦为洛杉矶的街头流浪汉。